规范职技培训市场 营造技能成才良好环境

  人社部近期就进一步规范职业技能培训管理工作印发通知,要求规范培训机构办学,严禁以招生费等名义直接或变相买卖符合补贴条件的生源,以联合办学、培训合作等名义违规转包政府补贴的培训项目,与参训人员串通提供虚假信息骗取套取资金等行为。

  近年来,进入培训机构“进修”“充电”,成为不少初入职场的毕业生、再次择业的求职者、提升技能的农民工等群体拓宽就业方向的重要选择。然而,并非所有职业技能培训机构都能帮助学员成功就业。有的培训机构拼凑人数组织“兴趣式”培训、“滥竽充数式”培训牟利,有的通过虚假培训违规套补、造假骗补、冒领补贴、违规转包。更有甚者,巧立名目诱导学员办理“培训贷”,参训人员非但技能水平没提高,反而背上高额债务。职业技能培训市场乱象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在参加职业培训的消费者中,既有希望掌握更多技能的职场新人,也有不少希望转换职业的普通人。不法机构利用他们求职心切的心理设下陷阱,不但给他们造成经济损失,也影响了社会诚信和正常经济社会秩序。

  此外,随着“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有关部门针对阻碍人才进入市场的“硬杠杠”不断做减法,先后分7批取消434项国务院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削减比例达到70%。但一些职技培训机构利用信息不对称的漏洞,混淆培训证书与职业资格证的区别,继续培训发放已被取消的职业资格证书。还有一些职培机构将目光瞄准新职业领域,利用新职业缺乏统一的职业技能标准和评价机制、存在政策空白的现状,炮制所谓的新职业资格证书,以此谋取非法利益。

  职业技能培训需要从培训过程管理、培训成果验收、资金发放追踪等环节加强监管,提升职业技能培训的含金量,遏制社会化培训机构骗取补贴、重量轻质等现象。一方面,要建立“黑白名单”公示制度,消除消费者与培训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完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进入与退出机制,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技能培训评价体系,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监管,鼓励高校实行贯穿全学年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鼓励欠发达地区因地制宜,做精特色技能人才的培训服务。

  面对职业技能培训市场乱象,此次人社部提出将采取追回补贴资金、暂停招生、责令整改、移出目录、吊销办学许可证、追究责任等多种处理方式,同时明确将依法进行行政处罚或移送司法机关。这将有助于促进规范办学,扼住伸向财政补贴资金的黑手,促进职业技能培训健康发展。同时,应保证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的权威性,保障国家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体系规范运行,为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