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为民情怀 靶向精准服务 发挥法学会独特优势助力基层社会治理

  近年来,贵州省法学会认真贯彻中国法学会和省委、省委政法委工作部署,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推进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法学会工作站建设、“会员进网格”,以“融入大局赋能效、夯实基础提质效、回应需求增实效”的工作思路,有力有效服务基层社会治理。


  一、深化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赋能基层社会治理

  充分发挥法学会“智囊团”“思想库”“人才库”作用,深入推进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更高层次推进基层社会治理。

  主动谋划,聚焦服务大局关键点。自觉服务党委、政府工作大局,推动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写入《贵州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法治化推进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为法学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建通道、搭平台、聚人才。目前,全省共有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库98个,首席法律咨询专家1000余名;探索形成了“一‘首席’一县长、一‘首席’一案例、一‘首席’一堂课”“周三有约”等工作品牌。

  统筹推进,抓实示范引领着力点。举办全省法学会系统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现场观摩推进会,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的“三个坚持”工作主线,即:坚持上下贯通协同推进、坚持工作融合实体运行、坚持制度先行规范运作,形成了规范引领、分类指导、闭环管理、跟踪问效的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格局,切实推进法学会实战化运行,全面提升自身建设水平。

  完善机制,找准发挥优势突破点。印发《关于在全省建立推行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的通知》《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经费管理办法》等配套工作制度,以制度化规范化保障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走深走实,推动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广泛深入参与“四个重大”,做好党委政府参谋助手,为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切实发挥法治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二、强化法学会工作站建设,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平台

  以法学会工作站、专业调解中心建设为抓手,为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搭建服务基层社会治理阵地,织密矛盾纠纷化解网络。

  下沉力量,做大工作平台。深度融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依托综治中心建设法学会工作站,延伸工作触角、扩大工作覆盖面,已建成法学会工作站(点)6050个,实现了乡镇全覆盖。2023年,全省法学会工作站(点)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共计1.1万余件,开展法律咨询解答1.4万余次。

  提升能力,规范工作运行。举办全省法学会系统提升业务能力专题培训班,组织市县两级法学会130余名干部,重点就法学会工作站组织建设、场所建设、制度建设及开展矛盾纠纷化解、诉源治理、法治实践调研、法治宣传教育等进行专题培训,完善优化法学会工作站“一事一专家”“一事一卷宗”“一事一回复”等工作机制。

  建强中心,集中调解纠纷。按照“一站受理、一时调解、一处化解”模式,在贵阳市观山湖区建立民商事调解中心,以简易化、快速化、模块化实现调解、庭审、质证“链条衔接”,极大方便了纠纷当事人。2023年,中心已累计受理案件1.43万件,化解1.31万件,平均调解成功率91.61%,高于全国85%的水平。


  三、优化会员进网格行动,服务人民群众法治需求

  广泛动员、组织会员走进社会治理网格,以网格化、精细化、智能化助推社会治理,提升群众满意度,增强法学会影响力和感召力。

  融入基层网格,服务法治实践。印发《进一步推进法学会实战化运行工作方案》,引导1.5万余名法学会会员入驻网格,常态化开展法律咨询、矛盾化解、法治宣传、法律援助等工作,打通法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紫云县法学会获得全省第一批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单位表彰。

  积极探索创新,打造工作品牌。制定《贵州省“法治网格”服务品牌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省市县三级法学会联合贵阳学院、江苏省南通市法学会采用“3+1+1”模式,在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片区小车河街道开展“法治网格”建设试点工作,组织140余名法学法律工作者进入网格,以法治需求确定法治供给,引导法学会力量向基层延伸,为群众解民忧、纾民困。

  开展法治宣传,推进“三治”治理。组织会员依托网格开展“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以法治宣传助力村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乡村建设。2023年,联合贵阳市法学会打造“会员讲法”88期短视频,指导毕节市法学会创设“法治讲台”普法栏目,推动法治宣传走深走实,有效扩大法学会的影响力。

  (作者为贵州省法学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