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以租代购”消费要透明规范

  近年来,手机租赁业务通过“以租代购”的模式以“低月租”为噱头,迎合了不少年轻人的需求。有平台方称,消费者每月只需要支付一杯奶茶钱,就可以拥有最新款或者更高端的手机。以“低月租”吸引消费者分期租赁,实际上却隐藏着环环相扣的套路。有消费者反映,大部分平台默认的租期是1年及以上,一旦逾期就必须支付高额的买断费;还有消费者遇到过暴力催收的情况。(12月11日央广网)

  手机“以租代购”模式降低了消费门槛,消费者无需一次性花一大笔钱,可以支付相对较低的月租费,就能使用最新款或高端手机,以达到超前消费、提前享受的目的。“以租代购”广泛应用于汽车等多个领域,手机销售行业采用该模式,能够刺激消费,促销新款机型,助力厂商回笼资金,实现良性循环。

  但是,部分租赁平台却将“以租代购”模式异化,潜藏着诸多不合理的规则和套路,并打着“低月租”的名义导流,吸引消费者“入套”。平台在消费者签约前给出各种优惠条件,让消费者产生冲动消费欲望,待签约后就不认真履行消费协议,在还机、验机等环节,埋下折损费、监管锁等障碍。而且,一旦逾期,消费者就须支付高额买断费,叠加起来可能会比手机正常零售价格高出很多,明显是在利用不合理规则获利,缺乏诚信和公正。而且,租赁平台缺乏规则约束,乱象频生。在互联网第三方投诉平台上,搜索“租手机”有近3万条投诉,涉及续租期加价、买断价格远高于市场价、维修时发现手机实为“翻新机”“资源机”、暴力催收等,甚至有用户反映租到过“赃物”,被警方没收。可见,手机“以租代购”模式陷阱太多,部分问题已超出消费纠纷范畴,涉嫌欺诈、销赃等违法行为,必须依法整治,严厉打击租赁平台的违法行为。

  手机“以租代购”作为一种新型消费模式,具有一定的市场前景,需要统一制定行业标准,规范手机租赁行为。租赁平台要依法依规开展业务,将租赁条款如实告知消费者,确保租赁费用标准化、合规化,禁止以“低月租”诱导消费。在租赁过程中,平台应明确列出各项费用和租期,不得有隐藏费用和限制条件,让消费者清楚地知道所承担的费用,自主安排还款周期,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政府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的监管,特别是在“以租代购”的模式下,大学生等年轻群体存在超额支出、隐私泄露、遭遇诈骗等风险,对于行业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应及时进行监管,依法严厉打击,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的公平和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