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省舒兰市人民法院:深耕诉源治理 “1334”模式显成效
本报讯(记者刘永强 □王振东) “新河村老李家哥俩为了土地承包费的事吵了起来,之前村委会和司法所数次调解不成,现在弟弟患脑血栓行动不便,你们法院能不能上门服务?”
2023年4月,一个求助电话在吉林省舒兰市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以下简称“诉服中心”)响起。
革新司法理念 创建“1334”舒兰模式
因为土地承包费纠纷问题,李家哥俩长期闹矛盾,经过多次调解仍未化解。舒兰市天德乡司法所就想到了舒兰市人民法院正在推行的诉源治理新模式,于是打去了求助电话,请求现场办公。
舒兰市人民法院诉服中心的法官与调解员迅速赶到纠纷调解现场,当着村邻的面,为李家兄弟详细讲解了土地承包政策和法律规定。“亲兄弟,明算账,这没错,但咱们也不能吵架吵没了亲情。”在法官聊家常式的调解中,兄弟二人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表示一定会处理好承包费的事,绝不再给大伙儿添麻烦。
这起长期矛盾纠纷的化解,只是舒兰市人民法院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行动中的一个小事例。2023年,舒兰市人民法院积极能动司法,深耕诉源治理,创新构建“1334”一站式多元解纷的“舒兰模式”,并在吉林省率先实现诉服中心与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一体化运行,通过司法理念革新和模式创新,推动诉源治理取得良好成效。
坚持“一个引领” 筑牢诉源治理“主阵地”
为了将诉源治理做实做好,舒兰市人民法院坚持高位推动,并将党建引领放在“1334”模式最重要的位置,即“一个引领”。
通过党建引领,舒兰市人民法院切实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诉源治理优势,坚持依靠党委领导、政府支持,主动把诉源治理纳入全市社会治理工作并作为“一把手”工程,将诉服中心列为法院践行司法为民的重点项目,推动法院职能向源头和前端延伸,向引导和疏导端发力,以此不断夯实工作保障,优化服务窗口。
抓牢“三个关键” 畅通诉源治理“快车道”
为了打通诉源治理“最后一公里”,让信息发挥巨大功效,舒兰市人民法院抓牢用信息化平台提质、扩能、增效这三个关键,也就是“1334”模式中的第一个“3”。
舒兰市人民法院通过推动综治中心网络平台与法院诉服系统实现互联互通,着力完善综治中心网格化数据平台、“暖心舒兰”App、政务服务热线等咨询信访通道,用科技编织一张覆盖全域的诉源治理信息网,使群众反映的司法信息做到有“诉”必理,高效联动;推动诉源治理有效运行,全程监管;调度多元解纷团队有的放矢,发挥专业力量逐级处置矛盾纠纷。
通过坚持科技赋能,舒兰市人民法院以数据“领跑”实现了群众“零跑”,推进诉服中心与舒兰市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一平台统管、一键式指挥”。
强化“三项服务” 架起诉源治理“便民桥”
服务为先,重在实效。舒兰市人民法院将强化“三项服务”作为“1334”模式中的第二个“3”。即强化送法服务、网格化服务、精细化服务。
为此,舒兰市人民法院创新推行“群众说事、基层说理、法官进村、法官说法”工作模式,在司法为民上践行初心,把工作重心向线上聚焦,向实体化解决问题聚焦,便利实体经济,关爱特殊群体,全力探索司法服务新举措,设置“绿色通道”,提供上门立案、线下立案,护航企业健康发展。
健全“四项机制” 拧紧诉源治理“加压阀”
“1334”模式中的“4”,指的是健全“四项机制”。即健全矛盾纠纷排查梳理和风险评估机制;健全诉前辅导分流和联动调解机制;健全司法建议运用和诚信诉讼保障机制;健全司法联席会议和考核评价机制。
为此,舒兰市人民法院搭建“多方参与、多元共治、多点联动”的诉源治理工作机制,推动诉源治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运行,将诉源化解在前端,使纠纷消弭于萌芽。2023年1月以来,舒兰市人民法院新收案量呈逐月下降趋势,截至11月,一审新收诉讼案件3735件,其中新收民商事诉讼案件3133件,同比下降15%,新收行政案件57件,同比下降39.36%,万人成讼率同比下降13.77%。
下一步,舒兰人民法院将持续强化“1334”一站式多元解纷模式,聚焦“诉前预防、诉中提质、诉后巩固”三个环节,抓实全链条诉源治理,切实做好诉源治理的“后半篇”文章,聚力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现代化水平,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