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十二讲》的几点思考
描绘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轮廓
——读《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十二讲》的几点思考
张晋藩先生所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十二讲》一书,分十二专章以总—分的结构,全面细致深入地研究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不同方面。作者在开篇便以宏观的视角带领读者总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并总结其总体特征,然后分专章全面展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十二个重点方面。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内容、基本构成、基本精神以及丰富内涵四个方面全面精练地概括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征与地位,“法律是民族精神的体现”,通过对法律文化的溯源,展现法律制度演变背后的社会发展规律,梳理民族精神之渊源脉络。
法学是一门系统的知识体系,如果只知今而不知古,那么知识结构难言完整。中华法系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传承。在中华法系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浩如烟海的优秀法律文化,通读此书,在回溯历史的过程中理解过去并教益未来,更有利于我们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智慧,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回顾全书内容可知如下几点:
阐述“一准乎礼”的文化实质
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依赖于人们之间的稳定合作,以社群集团的方式进行田间劳作获取生活资料,这一社会生产特点使得古代劳动人民极为重视团体之间的和谐与安宁。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决定了中国传统社会不具有对外扩张的激进属性,发源于农耕社会的中华文化天然地蕴含了爱好和平的温和基因,强调团结统一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而具体地在法律层面上反映中华文化的显著特点。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为了规制人们的言行,仅仅依靠刚性的律令并不足够,往往需要更为柔和的礼治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故而礼法结合成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内容。因此,礼法的渗透互补并不仅仅只发生在以国家为单元的范围内,在宗法家族同样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故而,在礼法结合的基础之上,以宗法家族为本位的伦理法构成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基本单位。此外,古代多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农业生产,和谐与天人合一亦成为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基本精神。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与其所具有的综合性和包容性密不可分。
礼源于祭祀,刑起于兵,德主刑辅、礼法结合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精髓。基于殷鉴,周公制礼作乐,以敬天保民的形式将礼乐引入家国治理之中,强调礼乐政刑综合为治的治国理念。将礼置于首位,将人对自然的敬畏转为统治者治官治民的现实,礼的实用价值由此大大增加。至宋明理学时期,随着封建专制的不断加强,奉礼者不仅仅追求国家社会的治理效果,更强调礼对于人性的规制,礼的现实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礼的核心内涵在于敬,这一内涵和法律通过刑罚所达到的威慑效果是一致的,礼的调整范围大到整个国家、小到个人,包罗社会生活的万象。在古代社会,法律调整范围也无法触及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旦法律过于严苛,将极有可能引发民众的不满情绪,从而威胁一代王朝的统治。但礼不同,礼自产生演变就在人们心中形成了高度的权威和信服力,人们自然地将礼作为一种正确的准则并自发地加以遵守,因此虽然礼包罗民众生活的诸多方面,人们也发自内心地愿意服从。随着儒法两家学派由对立走向融合,外儒内法的治理基调形成,儒家所坚守的礼治和法家所推崇的法治走向合流。礼法结合既弥补了法律调整外延不足的局限性,也达到了对民众的教化效果,体现了古人高超的治理智慧与中国古代社会的独特之处。中国传统社会的礼深入各个阶层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有别于法律的另一重要规范。作者在书中指出,礼可以教导人民,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远离犯罪,礼具有区别文明野蛮、区别贵贱尊卑、稳定国家、规范行为等重要作用。在礼法结合的古代社会,深刻而全面地理解与研究礼治必不可少。
揭示民为邦本的文化内核
在介绍民本思想时,作者精妙地从民本思想观念产生的源头出发,在此基础上对民本法律制度加以阐述,更有利于读者把握民本思想的逻辑脉络。“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一项具有传世价值的宝贵经验,并据此向读者介绍了民本思想产生的原因。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看,人民是构成国家的基本要素,是社会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国家内部的农耕生产、税赋收入都要依靠人民,因此国家的正常运转绝对离不开人民,这是古代民本思想的重要起源。此外,中国的先哲不仅仅聚焦于现实的社会层面,同样具有开阔的历史比较视野,中国的历代统治者在总结历史兴亡的规律思考中,深谙民心向背决定王朝存亡的道理。为了维系王朝的安定,爱民思想的内涵在历史前进的车轮中不断得到深化,统治者又提出了宽仁慎刑、重视人命等思想,并依此设计出一系列的法律制度。
凝练中华民族精神
作者在书中论及中华民族精神和法律文化的关系时,从法律制度的特征出发,以小见大,使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展露无遗。殷商覆亡,周承天命。周朝统治者总结商亡的教训,提出以德配天、制礼作乐重民的王政思想,尤重务实,强调“天听自我民听”“礼乐政刑,综合为治”。历代王朝在国家治理上强调“明德慎罚”,法律和德治犹如双生火焰一般彼此牵绊,展现了中华民族厚德亲伦的民族精神;法律颁布关心社会实际,不断更新和完善法律制度,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法律注重诚信,反映了华夏儿女重信守义的民族品质;中国人民历来重视忠孝,体现了孝亲爱国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社会追求无讼,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本真追求。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承载着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传承性。作者在书中介绍,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深受地理环境和经济结构影响,一脉相承,绵延不绝,“以农业为立国根本的自然经济结构,以宗法家长制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为礼与法的相互渗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包含着息讼、家国合一的立法取向和法律追求,与儒家礼治的结合也和中华文化的精神具有高度一致性。
聚焦基层社会治理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在良吏、善法中求善治。作者在书中指出,德法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治国在中国由来已久,是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也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精髓,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与法治智慧,应认真总结中国古代德治与法治的功用、相互关系、共同治国的历史经验。“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我们强调德法共治的同时,必须重视道德体系和法律体系的共建作用,发挥人的关键作用。书中指出,善法与良吏相结合,才能发挥“奉法者强则国强”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古人不仅仅着眼于完善法律的制定,同样强调执法者的重要作用。
综上可知,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此书承载着作者开展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通识教育的重要使命,全书语言力求简洁,深入浅出,既印证了丰富的历史文献,也收纳了引人入胜的具体案例。我们要注意研究我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