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社会研究的经典之作:简议《算法社会:技术、权力和知识》
毋庸置疑,我们已经步入算法社会。从平台推送的新款盲盒链接,到交通违法行为的自动识别和处置,再到政府、平台和企业对日常事务的风险预测,甚至智慧城市的基础构建,都可以看到算法的“身影”。算法的“无时不在”和“无处不在”,以及对我们生活的深度干预,不由得让我们产生疑问:到底是我们“使用”算法还是算法在“治理”我们?这样的问题,或许可以通过阅读《算法社会:技术、权力和知识》一书,求得解答。
这本商务印书馆2023年7月出版的新书,由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延川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讲师栗鹏飞翻译。在本书中,十多位学者的讨论话题涵盖了算法社会性应用的最主要场景。本书第一部分主要探讨了算法在公共组织的事务决策、监管、服务提供和规则执行中如何发挥总体作用,揭示了算法应用的机理。第二部分分析了算法在刑事案件中如何发挥预测和决策作用,并展示了目前的应用现状和未来走向。第三部分重点阐述智慧城市这一概念,以及算法在城市治理中的得失。该书各个章节之间存在有机联系,有着明晰的思想和理论主线。为避免读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编者在书中还设计了引言和思想总结。在引言中概述了算法的技术内容和算法治理的基本原理,并探索其改变社会治理和政府内部架构的方式。思想总结尤为精彩,汇总了各章的论点以及本书的主题,并围绕算法社会的运行机制和相关困境提出五个方面的观点,给著作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本书比较专业,但译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诠释内容,读起来毫不费力,相信普通读者定会从中获益不少。全书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视角独特,观点新颖。一般而言,人们常将算法分别与相关的技术、权力和知识结合起来研究,本书却从技术、权力和知识三个角度对算法展开讨论,全方位展示了算法治理的生成和运行逻辑,这种自洽的逻辑和丰富的内容会让读者获得有关算法治理的系统性知识。
本书将公共管理、刑事司法和城市治理三个话题融合到“算法治理”的框架中,以期深入发掘算法的运行逻辑、价值基点以及由此引发的伦理争议,进而对算法应用过程中的关键痛点提出解决方案。
第二,主题鲜明,重点突出。本书作者坦言算法治理具有公平、高效、可靠、省时等诸多优点,但并不认同算法的完美无瑕。在第三章《算法规制:作为治理工具的机器学习》,作者回应了算法偏见、算法权力滥用和个人信息保护等问题。诸如此类的分析在书中还有很多,这些分析均清晰地揭示了算法治理的弊端以及成因,读来具有启发性。但作者也并未在揭示算法治理诸多弊端后“因噎废食”,主张退回“美好的旧时代”,而是将更多的笔墨用来探讨各种算法治理问题的有效防治方案。
第三,内容全面,理论与实践兼顾。本书从计算机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出发,充分讨论算法技术与公共治理、司法实践、智慧城市的关联,抽取其中的重要概念,并分析问题成因,提出应对策略,是近年来有关算法社会性应用的系统性研究成果。尤其是,本书作者并非空谈算法理论,高喊算法风险,而是从算法治理的具体应用场景中发现问题,并寻求相对妥当的解决之道。本书既有理论高度与深度,又能回应社会现实需要,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比如第二部分有关算法刑事司法的研究就融合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第四,经典作品,引领学术潮流。本书是国内市场上为数不多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均有所长的著作,加上运用哲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心理学和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可谓内容精深、方法独到。作者在书中独创了一些独特的概念如算法治理术、算法的技术篡夺、负责任和可问责的算法运行等,这些概念提供了算法理论研究的有益切入点。
近年来,《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等政策文件的发布,为算法在我国的研发和应用指明了方向。随着算法应用的深入,其弊端也慢慢浮现出来,需要推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2021年,我国第一部以算法作为专门规制对象的部门规章《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发布。ChatGPT横空出世后,我国迅速启动应对机制,在很短时间内颁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未来算法的应用推广和风险应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将成为算法治理研究的重要内容。算法发展日新月异,其应用的机遇和挑战并存,需要有价值的理论帮助我们更为透彻地理解算法的本质和应用,以及有效的实践创新助力我们的算法治理风险应对。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