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律规制研究》
如何保护未来的主人翁
——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律规制研究》
网络环境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儿童也能获得比之前的我们更多的发展可能。但在网络环境中,信息共享和信息公开使得每个人都变得透明,未成年人不仅要面对发展过程中的隐私保护困难,还将面临其他麻烦,比如网络沉迷、网络有害信息、网络霸凌、网络犯罪等问题,其中部分问题是由网络环境的特点导致,部分问题是由未成年人自身的特点导致。
网络环境对于未成年人有什么影响?在网络环境下如何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网络新媒介与未成年人保护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正是法律出版社的新书《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律规制研究》着力探讨的问题。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未成年人在社交、公共服务、娱乐、学习等方面的诉求多数能够通过网络表达。据相关调查,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79亿,未成年网民规模已突破1.91亿。大约每2个未成年人中就有1个网民,可见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的普及程度。与此同时,本书也提醒我们,如果遭遇隐私泄露、网络暴力或歧视,由于未成年人所处网络环境多处于熟人社会中,可能会使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遭遇更大的困扰。
本书还重点谈到了网络有害信息。有害信息的风险主要指向色情、暴力、反科学、宣扬仇恨等危险内容。未成年人本就处于好奇心和模仿能力较强的年龄阶段,这些信息大多包含猎奇、刺激的内容,不仅会给未成年人带来潜在危险,甚至可能引导未成年人产生违法犯罪行为。书中提到的“MM公寓”案例值得公众思考。MM公寓是一个淫秽色情论坛,可以付费观看,也可以通过传播获得奖励观看。一些未成年人由于没有钱,就通过大量传播来获取所谓的“福利”。我们在憎恨色情网站的始作俑者时,也为此案中大量青少年的参与深深焦虑。他们不仅是有害信息的受害者,也成了有害信息的传播者。
保护儿童免于网络沉迷也是本书研究的重点。对此,每一个养育儿童的家庭都会举手赞成。这正是社会和家庭的痛点:不让儿童接触互联网是不可能的,但是怎样才能恰当地使用?这道自控力的难题摆在儿童面前,他们应该何去何从?
本书指出,未成年人自制能力较弱,往往容易网络成瘾。更为重要的是,大数据时代,短视频、直播平台和信息推送平台等会采集用户数据,根据算法描绘用户特征、制定用户画像,精准推送偏好内容,加剧未成年人的成瘾风险。此外,游戏平台的游戏设计利用的就是人性渴望即时满足的弱点,更易诱使未成年人沉迷其中。
目前各平台推出的“青少年模式”确实是一种防沉迷的工具。青少年模式下,对时间的限制缓解了青少年的停留风险;对内容的限制规避了不良信息风险;对算法推荐的限制缓解了隐私泄露风险以及网络成瘾风险;对功能方面的限制能够很好地隔离未成年人与陌生人的接触,从而大大缓解线上的网络欺凌风险;对消费方面的限制将有助于正确引导未成年人进行理性选择。
不过,青少年模式在实际的应用中也存在诸多问题。现有“青少年模式”的内容池还不够完善,存在内容不够丰富、风格不够多样以及层次不够深入问题。同时,未成年人也常常寻求破解之法,监护人也存在意识不足等问题,使得其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本书研究的是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作者提出立法保护的法益不仅仅是未成年人的法益,还有国家法益和社会法益。在这三类法益中,以未成年人的法益为前提和核心,国家法益和社会法益的实现取决于未成年人法益的实现效果。
应当承认,未成年人面临的网络风险是很难彻底消除的,最为根本的,也许是提高未成年人自身的网络素养和自我保护意识。现有的保护工具和设计大多居高临下,都本着“为你好”设计。这个出发点无可指摘,但未来的法律规制应当更重视培养未成年人自我选择的能力,给予未成年人足够的信任,满足其探索世界的自我实现需求,方能促进其更为平稳地完成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过渡,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未成年人的尊重和培养,才是真正做到未成年人利益的最大化。
歌曲《未来的主人翁》的歌词说:“别以为我们的孩子们太小,他们什么都不懂”。这正是本书研究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出发点。孩子们不要一个“被科学游戏污染的天空”,也不要被某些发明变成网络儿童。他们到底要什么?怎么做才是最有利于未成年人?本书的研究也将启迪公众去持续思考这个问题。希望每个人都能关注这个话题,不要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儿童。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