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佛山市南海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研究》

不断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评《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佛山市南海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研究》


  由汪世荣教授、张永林博士主编的《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佛山市南海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研究》一书近期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共10章约25万字,集中体现了西北政法大学汪世荣教授团队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于各地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明确南海区基层社会治理中心任务

  60年前,浙江枫桥干部群众创造了“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并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成为全国政法综治战线的一面旗帜。如何将“枫桥经验”应用于各地基层社会治理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实践中,成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一大时代课题。《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佛山市南海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研究》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围绕南海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的意见,深入挖掘南海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实践经验。南海区着眼于完善全区矛盾纠纷工作体系建设,将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心工作,构建快速高效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强调在“预防矛盾纠纷”的层面,从源头治理抓起,将矛盾纠纷遏制在萌芽状态;在“化解矛盾纠纷”的层面,发挥多元主体的社会协同作用,采取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以科技创新为基层社会治理赋能,探索形成了“147”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切实提高了基层社会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灵活运用调解手段,因地制宜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调解可以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如何充分发挥调解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中的重要作用,确保其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对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实践而言格外重要。《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佛山市南海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研究》立足于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的南海实践,系统展现了南海区在社区和乡村治理实践中通过创建“熟人社区”,完善“大调解”体系、运用“调解+”机制、建立行业专业调解机构、规范专业调解队伍等举措提升矛盾纠纷化解能力和水平的具体做法。南海区坚持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重视发挥调解的制度价值,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依靠各类调解力量化解大量矛盾纠纷,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近年来,南海区通过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有机衔接,充分发挥县镇村三级联动作用,形成了矛盾纠纷化解纵向贯通、横向覆盖的调解工作局面。


  及时进行理论总结,努力为各地提供可复制的经验借鉴

  基层社会治理的理论源于实践,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佛山市南海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研究》聚焦于对南海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实践的理论总结,在概括总结南海区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实践特点基础上,强调推动综合治理加强基层基础建设、践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强化末梢治理、推动预防性法律制度体系建设实行依法治理、强化科技支撑赋能矛盾纠纷智慧化解,努力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有益的镜鉴。值得一提的是,南海区是广佛同城的先行区域,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县区之一。南海区的矛盾纠纷既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性。其特殊性体现在作为一个率先富裕起来的先进地区,面临着其他欠发达地区没有的矛盾纠纷类型。其普遍性体现在南海区所面临的矛盾纠纷不是孤立的,今天南海区所面临的矛盾纠纷类型极有可能成为其他地区将要面临的。因而,南海区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实践经验,也必将会对全国其他地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总的来说,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理应成为有效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心任务,基于南海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经验,各地也可及时通过校地合作的实证研究不断完善适应自身实际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有效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