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直播间“剧本杀”坑老

  双十一临近,编造剧本进而演苦情戏吸引老年人关注,顺势“卖惨”兜售各类产品的现象又有抬头的趋势。在社交媒体上,接连有网友发文称家里老人已“中招”,向平台反映时,收到的回复是“老年人自己下单买的,产品无质量问题不退货”。生活中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认栽吗?(10月28日央广网)

  近年来,“直播带货”的模式发展迅猛。随着中老年网络用户群体的增加,观看网络直播已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属,平台上也越来越多出现符合中老年用户兴趣的直播内容。

  然而,一些商家为了吸引老年人的关注,不惜编造剧本,上演“苦情大戏”。今年央视3·15晚会曾曝光部分主播在直播间打着帮人解决纠纷、调解家庭矛盾的旗号,实则利用老人的同情心兜售产品。如今,该恶劣行径再兴风浪,不仅滥用老年人的信任,更扰乱网络商业环境,让劣币驱逐良币,有百害而无一利。

  更令人出离愤怒的是,当老年人或家人向平台投诉问题时,对方迅速变换嘴脸,直接无视他们的诉求。我们不能因为老年人自己下单购买,就任由这种欺诈行为肆虐,更不能轻易认栽。

  直播间不是法外之地,靠演戏欺骗老年人从而兜售产品已经涉嫌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此外,倘若主播销售金额高、受害者众多,还可能涉嫌诈骗罪。这也提醒消费者遭遇此类事件时,勇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治理“剧本杀”,避免老年人利益受损,关键是净化网络舆论生态,做好内容的把关审核,让故意虚假营销的人无所遁形。针对“剧本杀”乱象,不能仅依赖老年人群体自我觉察,更需要监管部门的持续整治,一方面加强对直播平台和商家的监管力度,严格审核产品信息和宣传内容,杜绝虚假宣传和编造剧本的行为;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机制,让问题得以畅通反馈、及时解决。同时,直播平台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对网络主播账号的管理,引导网络主播自觉摒弃低俗、庸俗、媚俗等低级趣味,自觉抵制违反法律法规、有损网络文明、有悖网络道德、有害网络和谐的行为。早在2022年6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文化和旅游部就联合印发了《网络主播行为规范》,要求网络主播不得对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进行炒作或者蓄意制造舆论“热点”;不得炒作绯闻、丑闻、劣迹,传播格调低下的内容。这无疑给网络直播画了一条“红线”,直播平台理应严格贯彻落实,及时排查清除违规内容和账号。

  事实上,类似利用老年人心理的骗术屡见不鲜,近年来频遭“打假”,而从线下搬至线上,稍加改头换面,就可能“重获新生”。相关部门要通过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提高老年人的网络素养和风险意识,让他们具备识别和应对欺诈行为的能力,不要被直播间里的虚假剧情诱骗上当。家庭和社会应加强对老年人的关爱和陪伴,提醒他们在上网时擦亮眼睛,警惕各类欺诈行为,避免受到经济损失和精神伤害。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诚信是天下行为准则的关键。直播带货是“信任经济”,其发展壮大的根基在于诚信,只有合法经营才是正途,也才能让老年人群体在畅快直播购物的同时,吃下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