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医疗法律难点指引》:预防和处理医疗纠纷的工具书

  2023年9月,由中国医院协会医疗法制专业委员会常委、副秘书长童云洪,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法律顾问处原主任张宝珠,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刘炫麟共同编著的《新形势下医疗法律难点指引》一书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由法律出版社出版,共包含医疗诊疗义务,急救医疗行为,医疗说明义务,病历书写管理,个人信息与隐私,医疗新技术和科研、临床试验,其他问题等七个章节,以问答的形式共设置了45个问题。

  “医疗行为符合诊疗规范,就不存在医疗过错吗?”“非精神病专科医院如遇有自杀、自伤倾向或疑似精神病的患者,应如何处理?”“患者生命垂危,其近亲属是否有权放弃抢救?医疗机构该如何处理?”“什么是患方‘明确同意’?‘默示’能否作为患方的意思表示?”“医师能否修改病历?如何区分病历的修改与篡改?”“医疗机构如何保护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医务人员能否向患者推荐购买院外药品或医疗器械?能否将其写入病历和医嘱?”“未成年人能否进行器官捐献?”……这些问题在该书中均得到了专业性的解答。

  近日,该书的主编之一,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与社会法研究所所长、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刘炫麟接受民主与法制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这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出台,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等大量的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施行对医疗卫生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人格权”单独成编,使以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为核心的人格权越来越受到法律保护,同时针对医疗方面的问题也进行了具体规定。

  “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医疗临床中的法律要求以及纠纷的处理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势,医疗卫生行业尤其是一线临床工作人员需要正确理解和把握。但是临床实践问题复杂多样,相关法律难以面面俱到,很多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仍存在诸多困惑。”刘炫麟表示,如何理解医疗领域相关法律问题,对医疗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为此,在《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颁布5周年之际,三位专家组织编写了《新形势下医疗法律难点指引》这部著作。

  鉴于医疗与法律的专业性较强,本书梳理了医疗临床实践中经常遇到的40余个有代表性的疑难法律问题,集50余位国内知名的卫生行政管理、医疗卫生法学、医疗管理、法律实务等领域专家的智慧,结合目前临床实践和法律实务情况,对相关医疗卫生法学理论深入浅出地进行分析,用通俗的语言解释相关法律问题并提出预防和处理等建议。

  “本书具有新颖性、实用性、权威性的特点,既便于医务人员落实到临床具体工作中,也可为患者解决疑难纠纷提供帮助,以更好地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减少医疗纠纷、倡导医患和谐。”刘炫麟说。

  具体来说,新颖性体现为:自2018年10月1日《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实施之后,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医师法等法律陆续出台,对卫生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处理医疗纠纷提供了新的依据,该书立足于这些新的要求、新的依据进行撰写,确保读者能够快速完成知识上的更新,做到与时俱进。

  实用性体现为:该书定位于“口袋书”,因此在医疗法律难点问题的选择上,以常见性、多发性为遴选标准,并提供对策建议。在篇幅上,单篇控制在2500字左右,便于读者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阅读和学习。在表达上,尽力追求通俗易懂,便于法律、医学、管理学等不同行业之间的交流,群策群力预防和处理医疗纠纷。

  权威性体现为:该书从全国精心遴选了50余位由法学专家、医疗法务专家、资深法官、一线律师等组成创作团队,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而且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完成初稿后,历经编委会数次集体讨论才最终定稿,通过这种较为严苛的审校机制确保本书的编撰质量和权威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