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富山村创新探索村级基层治理模式
富山“解忧杂货铺”专解群众“小急难”
有这样一家不起眼的杂货店,只要写下烦恼和困惑投进店前的投信口,第二天就会在店后的牛奶箱里收到回答——这是畅销长篇小说《解忧杂货店》里描述的奇妙场景。
在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富山村,也有一家“解忧杂货铺”,对当地群众反映的“小急难”问题给予回应和解答。
这是富山村以群众身边的点滴事为切入口,不断丰富为群众服务的方式方法,致力于让矛盾在一线化解、让民忧在一线解除、让民需在一线实现,以“解忧杂货铺”为群众和美生活提供“最优解”的探索实践。
村里有个“解忧杂货铺”
“解忧杂货铺”的名字来源于一群“85后”“90后”镇村干部的集思广益。
岩寺镇党委副书记曹吉松,岩寺镇乡村建设办主任黄硕,富山村第一书记王竣颉,富山村支委、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庄汉东是一群“85后”“90后”镇村干部,他们都看过《解忧杂货店》这本书。受该书的启发,他们想在富山村进行基层治理“微创新”,建设一个能为民解忧的“杂货铺”。这一想法在去年8月实现,该村整合资金、场地、人员等资源,建成“一站式”村级综合治理综合体,并挂牌“解忧杂货铺”。
因为办公地点就设在“解忧杂货铺”,庄汉东被同事们称为“解忧杂货铺”的“掌柜”。遇到村民来问“解忧杂货铺”名称的含义时,他总会用最简单、朴实的话向他们解释:“你有什么‘难剃头’的事(注:难办的事),比如你的鸡跑了、猪生病了、发生矛盾纠纷了,你来找我,我帮你找专家解决。”
“我们的目标是尽一切办法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解忧杂货铺’的名字和我们的想法特别契合。”庄汉东介绍。
“解忧杂货铺”位于富山村党群服务中心左侧,进门就能看到大厅上方悬挂的牌匾“良方”,以及类似于中药柜式样的文件柜,分门别类地放着土地林地、教育、民政、法治建设等相关工作档案、文件资料。
“‘解忧杂货铺’的整体风格像‘药铺’,老百姓来这里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相当于找村干部抓‘药’,希望村干部能为他们遇到的疑难问题开‘良方’的过程。”王竣颉说。
“解忧杂货铺”的柜台上还有一个“解忧账本”,记录的是群众反映的诉求、意见建议和疑难事项。今年以来,富山村已经办结各类“小急难”事项34件。村民胡某的妻子徐某是老年痴呆症患者,今年8月23日,徐某不慎走失,家里分头寻找未果。胡某将妻子走失的消息反映到“解忧杂货铺”后,庄汉东迅速联系派出所、蓝天救援队以及部分村民,经过情况分析及走失路线研判后,众人分头开展搜寻工作,用时2小时就找到了走失的徐某。
此外,“解忧杂货铺”内还设有心理咨询室、“作退一步想”调解室、“所所”联合办公处、信访中心、综治中心等功能室,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制度,让村民的“小急难”问题在“解忧杂货铺”找到解决方式。
矛盾纠纷化解的“终点站”
矛盾纠纷化解是“解忧杂货铺”的主要职能。村干部们并没有坐“堂”等“忧”上门,而是下沉工作重心,实行村民小组每周一次、村“两委”每半个月一次走村入户的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及时掌握乡间、邻里、家庭各类信息,重点做好矛盾纠纷排查、社情民意征集等工作,及时向村里反映不稳定因素和群众诉求。
据了解,对于排查出来的群众问题,现时可以解决的立即解决,对村里一时无法解决的事情,则联动区镇相关部门参与协调处理。富山村还创新实施“逢5”联调机制,每月5日、15日、25日,村综治中心和镇派出所、司法所工作人员集中联合办公,视情况邀请村级“法律明白人”、法律顾问、乡贤等参与处理来访纠纷,努力做到以法释理、事心双解,将“解忧杂货铺”打造成矛盾纠纷、信访问题的终点站。
“治未病”是“解忧杂货铺”的特色,一些小的矛盾纠纷在“萌芽”时就被化解,对其他情况较为复杂的矛盾纠纷,则逐一登记在册,组织专门力量“会诊”化解。
村民刘某和宋某是一墙之隔的邻居,双方房屋之间有一条用于排屋檐水的檐水地,宽度约60厘米。据刘某反映,这条檐水地是当初他家建房时应宋某的要求退让出来的,如宋某想建新房,也应退让相同面积作为檐水地。宋某因自家宅基地面积较小,不同意退让,双方因此产生纠纷,建房一事被搁置。
富山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介入调解后,经过实地调查并询问相关知情人,发现刘某反映的问题属实。经调解,调解委员会逐步解开刘某的心结,双方各退一步,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宋某承认刘某退让的檐水地为刘某所有,以确保刘某的土地权益,刘某也同意宋某按原址建房。
解“忧”得靠人。为了加强村组干部履职能力,提高矛盾纠纷化解质效,岩寺镇邀请区直政法单位和律师团队,每年对村干部和“法律明白人”开展“春夏秋冬”四训,提升村干部的依法治理能力。此外,富山村还引入专业队伍“智囊团”,吸纳政法干部、律师团队、心理咨询师、周边企业单位人员等社会力量参与村级事务治理,建立名单清册和联系群众机制,强化为百姓评理说事队伍力量,提升为民解忧专业性。遇到土地征收、重大项目决策时,均邀请村法律顾问参与会商,为村级决策提供法律支撑。
不断丰富的“解忧”元素
富山村的“解忧”范围不仅仅包括群众的矛盾纠纷、信访问题,更是以群众身边的点滴事为切入口,不断丰富为群众服务的方式方法。
考虑到村里很多父母因工作繁忙,在寒暑假无暇照顾子女的现实情况,富山村利用闲置房产成立“富山书院”,在寒暑假招募本村在校大学生开展作业辅导、图书阅读、劳动教育、孝道讲座、法治教育、防欺凌教育、棋类教育等活动,守护孩子们的安全和健康成长。
今年19岁的洪可儿是淮北理工学院大二学生,看到报名信息后,她抓住这个难得的实践机会,成为一名大学生志愿者。“能获得这个机会很荣幸,对我来说是一个新鲜的体验。这次实践活动除了能锻炼自身的协调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还让我切实体会到家乡为儿童教育作出的努力,也坚定了我为家乡振兴出力的信念。”洪可儿说。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学生刘志毅也是大学生志愿者,他的主要工作是暑期作业辅导和棋类游戏教学。“这个活动既能减轻家长的负担,我也可以通过实践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这个暑假过得比较充实。”刘志毅说。
为解弱势群体之忧,富山村联系企业开发“致富坊”,先后吸纳17名脱贫户、2名残疾人在家门口就业点就业。记者采访当天,75岁的村民谢千金和其他5名村民正在“致富坊”制作蜂具。谢千金告诉记者,她的身体还不错,从2019年开始就利用业余时间在这里做零工,每月收入1000余元。
富山村紧邻黄山市徽州区城北工业园区,除1200余名户籍人口外,还有因在工业园区务工、拆迁安置流入的人口1000余名。为了顺应村情,“解忧杂货铺”将服务管理向“新村民”拓展,积极开展民生政策和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等各类宣传,对安置区所有户主统一管理,既让“老村民”安心,也让“新村民”暖心。
针对辖区工业园区企业较多的特点,“解忧杂货铺”设置“平安打更房”,召集本村及外来务工青年,组建10人左右的“解忧平安巡逻小队”,每晚7时至12时随村治保主任开展村庄和园区夜间常态化巡逻,提醒村民防火防盗,当好村民的“守夜人”。
“最初成立‘解忧杂货铺’主要是针对矛盾纠纷、信访问题,但后来发现群众所需所想所求不止局限于这些,日常生活中的需求和烦恼,我们也应该给予回应。‘杂货’,意味着各类事情。”黄硕说。
一个细节可以看出村干部们努力为群众身边点滴事“解忧”的决心。采访过程中,“解忧杂货铺”柜台上悬挂的“能人巧匠”牌子引起记者的注意。这里摆着富山村各式“能人巧匠”的名牌,是该村梳理收集的木匠、瓦工、水电工、砖工、油漆工等人的姓名、联系方式。
“村民有日常需求或者紧急需要时,可能一时半会儿找不到人,我们提前收集整理村里‘能人巧匠’的姓名、联系方式、擅长领域,方便村民查看、选择,提供村级内部的供需循环。”黄硕介绍。
“解忧杂货铺”门口贴着两句话:“急难愁盼事事有解,老中青少人人无忧。”“‘解忧’的目的是‘无忧’。当我们把任何事情都做到极致,整个富山村‘无忧’,就是我们期待它能达到的最终模样。”庄汉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