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分:日光夜色两均长
当阵阵的秋风轻掠过草木,一片片洁白似雪的芦花,沸沸扬扬如飞雪般飘向天边的彩云时,秋分已然而至了。
秋分是我国最古老的四个节气之一,早在周朝,古人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也分别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礼记》云:“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春秋繁露·阴阳出入》对秋分的解释是:“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因此,秋分时节是一个太阳月亮两相合的日子,它平分了黑夜与白天、平分了秋色。
秋分时节,渐浓的秋意让文人雅客们文思泉涌,催生了许多流传于今的诗词名句。唐代韩愈的《昌黎集·卷二·合江亭》云:“穷秋感平分,新月怜半破。”宋代李朴的《中秋》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这些诗词很好地诠释了平分秋色的涵义。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的是游子的思乡之情。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绘了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传达了旅人凄苦的心境。而王勃的“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表现了诗人旷达豪迈的心境及对和谐壮美自然景观的感叹之情,更是成为千古绝唱。
“夏尽炎气薄,火息凉风生。”秋分时节,酷热的暑气在日渐强劲的秋风面前退却了,清凉已成了世间大地的主旋律,如诗如画的秋天到了。清晨,东方晨曦已露,而西边的空中还悬着明月,日月相映成辉;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凉丝丝的令人倍感惬意;路边绿绒般的草地依然富有生命力,隐约中发现有些小草的叶子已镶上了一道细细的金边,微风吹拂下,小草们欢乐地摇摆起舞;阵阵沁人心脾的丹桂清香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中午时分的天空更显得高远而湛蓝,几许慵懒的白云悠悠地飘浮着,连灿烂的秋阳也变得妩媚动人;许多树上的叶子业已泛黄,在飒飒秋风中摇摇欲坠,有的在树枝上荡着秋千,有的陆陆续续地飘落下来,还有的打着旋儿落入水中,随波逐流奔向了远方。“昼夜平分后,月光如水凉”,秋夜是宁静、安详的,夜风拂过时,枝条在轻轻摇曳,潺潺的河水在明亮的路灯下泛起粼粼波光,而人们也已感受到了微微的寒意。秋之味,已经充满了天地间的每个角落。
秋分是人们尽情享受丰收喜悦的时节,正所谓春华秋实,田野里的玉米、稻子、棉花都成熟了,翘首以盼期待着收获。农民们的脸上流露出欢快的神色,他们起早贪黑、不知疲倦地收割着,直至颗粒归仓。依稀记得小时候看到大人们忙碌的身影,我们便主动请缨帮着干农活,捡棉花、掰玉米等,但记得最清晰的是挖花生的情形,一手抓着落花生黄绿色的茎,一手把挖刀斜斜地插入地里,然后用力把刀柄往下一按,迅即把茎往上一提,一大串的花生露出了地面,垂挂在根须上,我们兴奋地把它们一一摘下来,放入篮子,大人们最后把花生全部装入袋子,运回家洗晒。收获的喜悦看得见,摸得着,田间地头,笑语欢声……
秋分又是一个辛勤耕耘和丰收喜悦并存的日子,一个承上启下的时节。农谚道:“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应时。”田间的庄稼才刚刚归仓,人们在尽情品味秋收幸福、分享晨露与清风的时候,又对广袤的田野进行新的布局谋篇,拉犁耕田、播种小麦、培育油菜秧等,开始了新一轮的劳作。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秋分的到来,意味着丰盈饱满,鲜活生动的秋季已经来临。人们潜心聆听大地的私语,沉醉地回味着四季的轮回,在收获中努力积蓄力量,以迎接凛冽冬日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