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要守牢公正评价和名誉侵权的边界
记者近日从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获悉,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汽车”)诉北京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技公司”)网络侵权责任纠纷案二审胜诉,法院判决科技公司删除相关视频并公开道歉,同时赔偿500万元。这一案件也成为国内自媒体名誉权侵权赔偿金额最高的案件。(9月1日新华网)
法院审理认为,科技公司针对东风汽车发布的系列视频中带有明显贬损含义的词语以及未经核实的负面信息,对东风汽车的商业信誉或商品声誉进行诋毁。且科技公司通过抖音账号密集、持续发表带有负面评价内容的行为,已经脱离了基本客观事实,超出正常舆论批评监督的范畴,该违法行为必然造成东风汽车名誉受损,对其经营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这次法院支持的巨额赔偿金额,无疑向整个网络传递了法律对于恶意散播不实言论“零容忍”的态度,体现了法律对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对刻意侵权的自媒体也起到了明显的警示作用。科技公司这次所付出的“惨痛代价”也提醒公众,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过度的言论可能会带来侵权风险。
应当看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运用法律武器向网络“水军”抹黑企业的行为“宣战”。此前,包括蔚来、长城、比亚迪等汽车企业在内的许多公司曾公开起诉涉嫌侵权的自媒体,索赔金额高达数百万元,但从已有案例判决结果看,最终所获赔偿金额与索赔金额有较大出入。自媒体和企业大都知道公正批评和恶意中伤之间的“一线之隔”,但自媒体往往甘冒侥幸风险“越界”,与企业进行博弈,概因企业也要计算成本,不会事无巨细地起诉所有恶意中伤的自媒体。这就给一些别有用心的自媒体以可乘之机。
言论的表达和评价是否基于客观事实是言论自由与侵害名誉权的界限所在。只有在明确的法律框架下,才能实现言论自由与公平正义的有机结合,维护网络社会的和谐稳定。自媒体从业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精神、诚信精神为指引,发挥正面引领作用,而不应通过贬低、诋毁企业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等手段,损害企业合法权益,以牟取不当经济利益。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言论和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不仅要注重信息真实性和客观性,还要充分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公众也应提高对于信息的辨识能力,不盲目相信网络上出现的内容,避免被恶意信息所误导。
总的来说,东风汽车诉科技公司侵权案判赔500万元,对发布恶意内容的自媒体敲响了警钟,提醒他们规范自己的言行,以避免侵权行为的发生。所有的自媒体都应该牢记,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只有做好自我管理,在发布信息和进行舆论监督时不突破法律规定和公序良俗的底线,要守好公正评价和名誉侵权的边界,才能实现平稳健康发展,推动形成良好网络舆论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