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暑期未成年人交通安全教育的改善与加强

  暑假期间,一方面,学校直接教育监管减少,未成年人出现在道路上的时长和频率增加;另一方面,暑期出游作为一年之中较为普遍的季节,为未成年人出行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这使得未成年人交通安全教育工作尤其值得关注。一是暑期为未成年人提供了更多的交通安全实践可能;二是暑期未成年人进行交通安全学习有充分的时间;三是暑期交通安全教育的效果可以发挥实际效用,即未成年人接受安全知识教育不但自己会在日常注意交通安全,还能提醒家长遵守交通法规。


  暑期未成年人交通安全教育的难点

  虽然未成年人交通安全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项目,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的未成年人交通安全教育覆盖面、纵深度、针对性还存在一定不足。

  社会和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交通安全教育的不良影响。现阶段,许多未成年人家长在参与交通出行过程中忽视对未成年人的言传身教,有的监护人甚至带着孩子实施闯红灯、翻越护栏等交通违法行为。这容易对未成年人产生不利影响。同时,随着骑行成为一项潮流运动,不少未成年人也采取骑车方式出行,许多旅游景点周边密集的车流中甚至出现小孩踩着童车跟在父母身边骑行的身影。《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规定,12岁以下的儿童不可以在公共道路上骑自行车,但很多家长都认为只要自己在一旁陪护,孩子就可以上路骑行。暑期街头带着未满12周岁孩子上路骑行的家长不在少数,这应引起重视。此外,近年来共享单车、滑板、轮滑、电动车等各种新形式出行工具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未成年人出行安全带来诸多挑战。

  交通安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有限。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长期以来,多地对青少年进行交通安全教育的方式为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教育过程的目的性、针对性强,但互动性、趣味性不足,无法有效激起青少年的参与热情,使预期效果有限。

  季节原因增加事故发生风险。暑假期间,未成年人单独或结伴出行情况增加,骑自行车出行风险上升。有研究表明,暑期是涉学生、幼儿交通事故易发高发时段。比如:广州市公安交警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2021年,广州共发生涉及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和中学(专)生一般程序道路交通事故406起,其中91起发生在七八月,占比为22.41%。暑假期间,学校不能每日监管,而家长往往因为工作看管时间有限,在多孩家庭看管精力不足的情况下,未成年人骑行滑板车、自行车等上路的情况时有发生。对法律允许骑车上路的12岁以上未成年人而言,由于他们正处于独立意识进一步增强的阶段,暑期交通行为的自主性和频繁性持续加强,如城市的青少年假期结伴去公园、体育场等场所及农村的青少年结伴去集市或县城出游的机会增加,这使得涉及青少年的交通风险容易上升。


  改善与加强暑期未成年人交通安全教育的建议

  未成年人保护涉及方方面面,交通安全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把未成年人保护落到实处,有必要高度重视加强与改善暑期未成年人交通安全教育。

  从交通安全的发生场景和特殊需求考虑,未成年人交通安全预防和教育工作,既要讲究专业性,也要注重未成年人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具体而言,有必要在以下方面发力:

  细化交通安全教育的内容。根据未成年人在学龄前、小学、中学等不同受教育阶段的心理认知程度,规定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义务和权利,可以细化到需要掌握的交通规则、道路设施以及相应的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的含义等。结合日常出行采取的交通方式,明确不同年龄段在安全步行、骑行、乘坐交通工具时应特别关注的安全点,将交通安全知识体系化教给未成年人。

  让家庭发挥交通安全教育的基础作用。家长要做好引导、当好榜样。家长应当自身做遵守交通法规的模范和榜样,带头遵守红绿灯、行走斑马线,以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利用暑期带青少年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具体的提醒未成年人骑车或玩滑板时要佩戴头盔等安全事项到详细解读交通法规,全面提升未成年人的安全意识,让未成年人在现实生活中认识到什么交通行为是安全的,哪些危险行为要不得。

  交管部门组织、帮助引导社会力量开展交通安全教育培训。交管部门作为专门的交通管理部门,对社会的交通安全教育培训负有两方面责任。一方面,增强交通安全教育社会力量的专业能力。对此,建议交管部门联合有学术背景的研究人员编纂交通安全教材和刊物,开展对未成年人监护人、教师的交通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另一方面,实际参与和帮助组织暑期未成年人的交通安全教育体验活动。建议交管部门根据道路交通实际状况,鼓励并组建未成年人参与暑期交通安全小分队,形成学生志愿参与,社区、家长监督,有效避免各类交通危险现象,让青少年在亲身参与中增加交通安全知识,提高道路安全意识,提升自我保护能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法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