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检察院打造“家门口式”法律服务
以“茶”之名 “花式”普法
坐落于蒙顶山脚下的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是重要的茶文化发源地之一,全区茶叶产量产值、良种化率、机械化率均名列全国前茅。近年来,随着茶产业逐渐成为名山富民强区的主导产业,当地群众围绕“茶”产生的法治需求也日益增强。
针对该区茶叶产业季节性比较强、普法对象难集中、普法时间难保障、普法内容难理解等问题,雅安市名山区人民检察院创新探索“检‘茶’法韵”普法品牌,以人民群众“看得见”“听得着”“能参与”的方式实现普法全覆盖。
开播“检察之声”,打造“耳边的检察院”
名山区茶园面积达39.2万亩,这里的茶农大部分时间都劳作于田间地头,很难抽出时间专门参加线下普法宣传活动。考虑到茶农们的法治需求和工作实际,名山区检察院与名山区人民广播电台一拍即合,决定用“无线电波”传递“普法声音”。2013年12月,由名山区检察院与名山广播电台联办的广播栏目“检察之声”应运而生。
自此,调频FM89.8兆赫的“检察之声”就会在每周四、周五中午和晚上黄金时段,通过遍布全区村组的“村村响”(大喇叭)广播系统准时响起。其立足检察、面向社会宣传“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主题,向广大农村群众传播法治文化,让农村群众在田间地头、在劳作的同时就能了解检察工作、学到法律知识,消除农村宣传短板,被村民称为“耳边的检察院”。
“检察之声”开播10年来,共播出466期,用470余个法治案例、6000余条法律常识帮助群众走近法律,已经成为名山区检察院广受好评的普法品牌。
铺设“检察邮路”,打造“贴心的检察院”
名山区辖2个街道、11个镇、98个村、17个社区、94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7.39万。为把预防犯罪普法宣传教育真正送到群众家门口,名山区检察院积极进行联动创新探索。
据名山区检察院政治部副主任杜勇介绍,该院利用广大邮政投递员走千家、进万户的工作优势,与邮政公司建立合作机制,将预防犯罪社会宣传与邮政服务有机融合,开通了24条“预防犯罪邮路”,组建10支以邮政投递员为主体的“预防犯罪邮路志愿服务队”。5名检务工作者“亲自把关”,45名邮政职工“上门派发”,定期将“检‘茶’法韵”等预防犯罪宣传资料送达全区,搭建起覆盖城乡的预防犯罪网络。
截至目前,“预防犯罪邮路志愿服务队”共发放检察宣传资料4300余份(册),收集群众法律需求90余条。
连接“检察快道”,打造“指尖上的检察院”
近年来,名山区检察院积极主动探索,加快推进智慧检务工程建设,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应用。为方便人民群众线上办理各项法律服务,该院将中国检察网12309检察服务平台接入“茶源名山”App,并在门户网站、“名山检察”官方微信号增设“检‘茶’法韵”法律监督服务栏目,方便群众一部手机即可办理控告申诉、案件受理、法律咨询、法律文书和案件信息查询、法治“点餐”等13项检察服务,实现一键查询、一键办理。
“我们致力于实现让数据跑代替群众跑。让群众从‘最多跑一次’变为‘一次不用跑’。”杜勇说。
开办“检察讲堂”,打造“身边的检察院”
为方便群众或单位根据法治需求“点餐”,名山区检察院还在其官方网站增设检察讲堂“菜单”,提供检察职能法治服务“菜谱”。
群众或有关单位根据自身的法治需求“点餐”后,名山区检察院立足检察职能组建的正义、风清、和谐三支检察官法治宣传队就会按需“上菜”,提供法治“课堂”或法治服务,并常态化开展“法律八进”活动,实现普法订单化。
据了解,名山区检察院积极打造群众“身边的检察院”,定制化法治服务的方式广受当地群众好评,截至目前,已反馈法治需求“菜单”17条,开展普法活动90余场次,以提供法律咨询意见的方式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46件。
开展“检察说法”,打造“看得见的检察院”
为更好地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名山区检察院紧密结合检察办案、围绕法律监督主责主业开展普法。在日常普法宣传活动中紧密结合节日、纪念日、社会热点事件、重大活动等,聚焦检察主责主业开展普法。
根据群众观看小视频获取信息的习惯,名山区检察院将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司法为民、正反典型案件等,以法律政策宣传、以案说法、情景表演等不同形式,拍摄成法治小视频,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据了解,目前已拍摄完成的38个法治小视频,已通过“名山检察”官方视频号、抖音号推送110余条次进行广泛宣传,多部小视频被主流媒体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