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民宿“野蛮生长”需打好组合拳

  随着文旅产业复苏,民宿行业迎来消费热潮,但也出现一些民宿商家借各种套路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况,让部分消费者的“舒心之旅”变成了“闹心之旅”。(7月15日新华网)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赏花观景,体验农趣,享受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近年来,乡村民宿成为不少游客尤其是城市游客假日休闲的“心头好”,多地为此积极布局发展民宿产业。然而,坐地起价、涨价不成便“毁约”;虚假标注地理位置,实际位置与标注相去甚远;“照片一朵花,实际豆腐渣”,照片屡屡成“照骗”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无良民宿不仅降低游客旅游体验,还抹黑城市形象,阻碍整个行业健康发展。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乡村民宿在乡村振兴中空间广阔,必须要补齐规范的短板,避免“野蛮生长”。有关部门应加强线上线下监管,加强民宿市场整顿,完善准入标准,依法加强治理。目前,天津出台意见明确,开办民宿需要办理营业执照、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证照;浙江规定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应当设立消费者权益保障金,一旦遇到平台内的酒店等经营者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情况,消费者可以要求网络平台先行赔付……只有进一步强化制度硬约束,保持对违法行为高压严打态势,才能让民宿走上正确发展轨道。

  遏制民宿“野蛮生长”离不开有关方面积极作为,也需要网站平台行动起来。从某种程度来说,网站平台是治理民宿乱象的关键一环。作为民宿店铺呈现的场所和渠道,平台承担着“守门员”角色,每一个民宿店铺只有通过平台审核才能现之于网络。平台唯流量是从,会导致劣质民宿畅通无阻。当前,不少平台对入驻的民宿,仅履行简单的线上审核流程,不对相关证件进行线下仔细查验,导致有的套用网上模板甚至虚假证件蒙混过关。不但如此,有些平台对于民宿店铺的日常监管也处于“不告不理”的放任状态,使得一些民宿恣意妄为、有恃无恐。相关平台要严格审核商家资质,确保其提供的信息真实、准确,同时,建立健全投诉和举报机制,加强对民宿的日常监管,如果发现商家通过虚假信息误导、欺骗消费者以及存在服务质量和安全问题,应立即下架房源,并加入“黑名单”,提高其违规成本。

  民宿行业面广量大,且分布于各种不同旅游预订平台,仅仅依靠自上而下的治理难免力有未逮。促使民宿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还需健全行业规章制度,引导从业者自觉遵守相关规定和法律法规。同时,对于消费者来说,在预订民宿时,不要只参考平台上商家提供的照片和位置信息就轻易下单,要多方核实,一旦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也要敢于善于用法律手段维权。只要综合施策、同向发力,定能让民宿行业良性发展,更好满足游客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