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写作的“求真”与“务实”
笔者做了多年高校教师,一直把“码字”写论文当作谋生的饭碗,后来又当了几年编辑,工作内容转变成了“评价”他人写的论文。这种既做过乙方,又充任过甲方的经历,让笔者大致能够体会作者的诉求和编辑的期待,以不同角色看待论文写作、发表、评价等。通常而言,大家对一篇论文的评价可能有差异,但一篇论文能否顺利发表,则要看作者与编辑之间对待论文的要求能否达成微妙的平衡。以笔者兼具的“双重身份”来看,学术论文的创作,既要“求真”,找准“人”和“作品”的定位,又要“务实”,在“外观”(包括内容、形式等)上符合刊物的需求。
学术论文创作中的“求真”
希腊德尔斐神庙的石柱上镌刻着三句箴言,第一条是“认识你自己”。对论文创作者而言,撰写论文,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学科背景、研究方向和写作能力,能否“匹配”拟撰写论文的选题和内容,是否已经了解和掌握选题中蕴含的实质问题,是否相对已有的作品有一定创新或发展。以论文的选题为例,学术论文的选题类型丰富多样。有的纯粹讨论“形而上”的学术问题,例如一个概念的解释路径,或者辨析一个学术观点是否得当。有的则“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既关注学理讨论,又观照实践现象,例如一个或一类案件应然的理论争议以及实然的司法规律。有的只“接地气”,单纯剖析实务命题,找到处理问题的方法。这些选题的类型无所谓优劣,只关乎“适当”与否。不仅如此,当前社会新现象层出不穷,引发的理论问题与治理规则愈发繁复,再加上研究方法日趋多元,使得论文选题的范围更加广泛,论文的创作形式也更加灵活。这让很多作者认为,只要选题足够“追洋赶新”,论证方法足够“标新立异”,论文就一定会得到很好的评价。
但站在编辑角度看,评价一篇论文的优劣,首先,要考虑的是论文选题是不是个真问题,这个问题是否真的“存在”。它是一个普遍的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问题,还是作者个人理解的但不一定被学术研究认可的问题,即编辑要考虑论文所蕴含的问题是不是有它独特的学术意义和创新价值。如果一个选题仅仅具有文本意义上的价值,或者“看上去很美”但实则缺乏应有的理论价值和实务观照意义,或者缺少对“问题”的客观把握,那么这样的选题可能是失败的。其次,需要考虑论文与刊物是否“匹配”,这是一个互动且双向的过程。编辑所考虑的要素比作者一定会更多元一些,包括论文的方向是否符合刊物的栏目设置,同领域的选题是否已有其他论文发表,甚至刊物的发文规律等,都需要斟酌。因此,在编辑看来,作者一定要先“认识自己”,有些话题很新颖,也是学术界关注的话题,但是作者没有长期关注这个话题,缺少对问题的深入把握,抑或作者的知识储备还难以达到应对研究这一问题所必要的积累,那么就不要贸然地追求热点。最后,在确定论文选题并开展写作之前,要先关注一下拟投稿的刊物,大致了解期刊发文“癖好”,例如有些刊物比较关注宏观的理论或者制度,对于微观视角、具体工作或者对策研究发文较少,而有的刊物并没有明显的倾向或偏好。这就需要作者仔细斟酌,选择适合自己研究方法和层次的刊物。
学术论文创作中的“务实”
如果说“求真”是以作者为主体、以审视自己为目标进行的合理评估,那么“务实”则是以论文的形式和内容开展的客观评价。论文的结构、行文和内容,是论文最核心的要素。评价一篇论文的“好坏”,最简单直白的标准就是论文的结构是否合理,内容是否得当,行文是否平实,逻辑是否周延。至于文字是否优美,或者有没有图表数据,都不是那么重要。近年来,诸如交叉学科的研究范式或者数理统计的研究方法逐渐被应用到法学等人文社会学科,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很多作者希望通过范式转化或方法创新提升论文的“新颖度”。但是在笔者看来,大多数的作者很难做好。原因在于,一种范式或者方法的背后,体现的是一个学科能够区分于其他学科的“界限”,即便要用到别的学科研究之中,也需要对方法的本源或者范式的实质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使之符合原本的内容和意图,而不仅仅是外观上的“移植”。例如有的作者看似通过案例开展所谓的“实证”研究,实则是把公开的裁判文书通过一些关键词搜索和简单的处理后,把得到的判例做一些可视化加工,做成精美的图片放到论文里,而在论证时又不结合案例的特征,这使得搜集来的裁判文书变成了一个个符号,成了作者装点论文的道具。这样的做法不但不能为论文增光添彩,反而成了减分项。
一般情况下,论文创作者需要考虑的是,这样的做法能否为论文的内容带来助益,如果把这些内容去掉,论文的观点是否仍旧成立,论文的论证是否仍合理?如果对论文整体都不产生影响,那么这样的做法就是多余的,除显示作者有统计数据和美化论文外观的能力外,对论文本身的质量并没有贡献。有的作者认为,论文一定要有“噱头”,要么用看似新颖的词句行文,要么对简单问题“强行拔高”,文章写得洋洋洒洒,却经不起推敲,没有实际内容。还有一些作者,喜好给读者强行“科普”,论文综述或者问题描述占了很大比例,字里行间都显露出文章的重要性和学术地位。事实上,对学术论文而言,读者大多是行家,对论文所涉及的内容大致有相对客观的把握,并不需要作者解释问题的缘由和写作的动机。换个角度站到编辑视角上看,那些内容扎实、文风朴实、逻辑平实、引证准确、语句精干和用尽可能短的篇幅把复杂问题说透的论文,才是编辑和刊物青睐的作品。
总而言之,写好一篇学术论文,既需要作者苦练自己的“内功”,准确把握自己的学术兴趣和写作风格,找准符合自身定位的选题,提出具有学术价值的命题,也需要作者重视论文的“外观”,在写作的过程中保持学术研究态度,不在方法上取巧,不刻意在行文中浮夸。这样写出来的论文,即便达不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也足以打动刊物编辑和读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