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瑾:守正创新 善谋实干 为基层社会治理添彩

  编者按:近期,为表彰先进、弘扬正气、振奋精神,激励广大党委政法委干部积极投身新时代政法事业,中央政法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决定,授予北京市西城区委政法委员会等33个单位全国党委政法委系统“新时代政法楷模集体”称号;授予陈敏姬等10名同志全国党委政法委系统“新时代政法楷模个人”称号。本报特推出新时代政法楷模系列人物故事,此为第二期。 


  熟悉浙江省委政法委员会基层治理指导室主任陈旭瑾的人,都会如此评价——“他有一个永不停歇的创新灵魂。”

  从第一个综治工作中心,到县级矛调中心;从“综治进民企”,到网格智治、平战一体;从“基层治理四平台”迭代建设,到谋划推出一批具有浙江辨识度的多跨数字化应用场景……浙江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许多个“第一”背后,都有陈旭瑾的付出与努力。

  因工作业绩突出,他先后荣获浙江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浙江省改革创新成绩突出个人,2次被评为浙江省直机关优秀党员,11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荣立三等功2次。今年获评全国党委政法委系统“新时代政法楷模个人”荣誉称号。


  深耕基层 “小切口”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大改革”

  通过社会治理改革,建设县级矛调中心,变矛盾“中转站”为问题“终点站”,实现基层治理效能大提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都是陈旭瑾的工作重心。

  围绕工作重心的课题,陈旭瑾经常带着同事深入调研。在与基层干部群众交流中,陈旭瑾敏锐捕捉到一条重要的共性信息:“老百姓期盼只到一个地方就能解决问题,不要多地跑、到处跑。”

  调研结束后,他立即起草了关于推进全省县级矛调中心建设的研究报告,提出以在社会治理领域开展“最多跑一地”改革为突破口,整合多方资源,集成多种服务,以实行“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为主线,真正让信访问题和矛盾纠纷化解“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2019年5月,这个建议在当地开展试点工作。

  2019年11月26日,陈旭瑾又起草浙江省“两办”《关于加强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规范化建设推进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的指导意见》(代拟稿),经过多次沟通协调,得到相关部门大力支持。

  2020年5月,县级矛调中心在全省推广后,陈旭瑾就着手谋划建设一套支撑矛调中心运行的“业务协同”系统,完善“一窗受理—纠纷调处—司法确认—诉讼引调—督查考核”全链条机制。

  业务协同,意味着工作流程要再造,要打破各部门固有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一开始许多部门不理解、不支持。对此,陈旭瑾组织专家和基层实务工作者多次论证,组建专班画出流程图,分别召开了19个协调会。最终,克服困难,形成“省矛调协同应用系统”建设方案。

  据了解,自2020年9月上线以来,全省县级矛调中心通过这套系统已受理各类信访问题和矛盾纠纷312.7万余件,办结率达93.7%。


  心系群众 推动建设“141”县域社会治理体系

  “检验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成效,重点看治理体系是否发挥应有作用,服务基层群众是否及时到位。”陈旭瑾认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最终目的——要让群众得实惠、真满意。

  对此,他建议,以县级矛调中心为牵引,乡镇(街道)“基层治理四平台”为支撑,村、社区全科网格为底座,构建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县域社会治理体系。

  陈旭瑾牵头组建了一个由19名业务骨干组成的专班,连续奋战近60个日夜。

  数据共享、系统构架、流程再造……陈旭瑾和同事协调33个省级部门对接打通39套省建业务系统。在此基础上,浙江省委政法委提出建设“141”县域社会治理体系的建议得到浙江省委采纳,并先后写入省委十四届六次、七次、十次全会和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现在,“141”体系已经成为浙江基层社会治理的“金名片”。

  陈旭瑾始终认为,社会治理工作要做实,不容易。关键要踏踏实实抓基层、打基础,充分发挥“141”体系的主干和辐射作用,真正做到为老百姓服务。


  闯关夺隘 以创新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做政法工作,每天都会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而陈旭瑾凭借着身上这股一往无前、闯关夺隘的拼劲,总会有新的办法和思路解决新的问题。

  2021年2月18日,全省数字化改革大会在杭州召开,一场以数字化为关键词的变革,在浙江大地上轰轰烈烈地开展。什么是数字化改革?怎么读懂V字理论模型?喜欢阅读的陈旭瑾捧起了《航天产品工程》等系统工程理论书籍,着力提高数字思维、数字认知、数字能力。

  “省委提出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社会治理领域要先行探索、下好先手棋;既然是改革,就要探索新路、破解难题。”陈旭瑾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扎扎实实做的。他把突破口放在矛盾风险防范化解、“民转刑”案件防控、青少年新型违法犯罪预防等重点难点问题上来,组织数字化专家共同研究出V字理论模型12步工作法,将“业务协同模型和数据共享模型的方法”运用到应用场景开发全过程,并积极向基层推广。按照12步工作法,各地推进实施社会治理“一件事”,打造了一批“硬核”成果,形成了一批“一地创新、全省共享”的重大应用。

  “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陈旭瑾说,做政法工作,一定要始终保持一种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进取心,才能真正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