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似铁,官法如炉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党纪国法不能成为‘橡皮泥’、‘稻草人’,无论是因为‘法盲’导致违纪违法,还是故意违规违法,都要受到追究,否则就会形成‘破窗效应’。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说:‘人心似铁,官法如炉’。意思是任人心中冷酷如铁,终扛不住法律的熔炉。法治之下,任何人都不能心存侥幸,都不能指望法外施恩,没有免罪的‘丹书铁券’,也没有‘铁帽子王’”。领导干部应当始终保持对党纪国法的敬畏之心,自觉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

  2023年3月,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把党章和党规党纪学习教育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和推动领导干部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精神境界、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这既是对领导干部的严格要求,也是对领导干部的关心爱护。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刹住了一些多年未刹住的歪风邪气,解决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顽瘴痼疾,清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没有全面从严治党的革命性锻造,就不会有今天这样一个高度团结、坚强有力的中国共产党,就不会有在困难面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党群关系,就不可能在国际风云变幻中赢得历史主动。


  原典及释义

  一程离了钱塘门,取今时景灵宫贡院前,过梅家桥,到白雁池边来,问到陈干娘门首时,十字儿竹竿封着门,一碗官灯在门前。上面写着八个字道:“人心似铁,官法如炉。”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四

  (吴秀才)立刻离开钱塘门城下王婆家,取路现在的景灵宫贡院前,过梅家桥,到了白雁池边,打听到陈干娘家门前时,只见十字形竹竿封着门,有官家标志的灯笼挂在门前。上面写着八个字是:“人心似铁,官法如炉。”


  出处及故事

  “人心似铁,官法如炉”一句早在元代白朴创作杂剧《裴少俊墙头马上》第四折中就已出现:“你待结绸缪,我怕遭刑狱。我人心似铁,他官法如炉。”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卷十四中则省去了“我”“他”的口语表达,直接写为“人心似铁,官法如炉”,意指任人心中冷酷如铁,终扛不住法律的熔炉。后来,“人心似铁,官法如炉”渐成广为流传的法律谚语,反映出法律的强制性、权威性和矫正性特征。

  冯梦龙(1574—1646年),字犹龙,又字耳犹、子犹,别号龙子犹、茂苑外史、顾曲散人、姑苏词奴、平平阁主人等,明末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中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警世通言》是冯梦龙纂辑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取材自民间传说或史传、小说,从各个角度呈现了社会百态。《警世通言》与冯梦龙稍早前完成的《喻世明言》以及稍后完成的《醒世恒言》一起,合称“三言”,亦与凌濛初的“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并称,称为“三言二拍”。在艺术领域,冯梦龙创造了中国通俗文学的新高度,被誉为古代白话小说先驱、通俗文学泰斗。除此之外,冯梦龙清正廉明、秉公为民的官员形象也为后世称颂。

  冯梦龙颇为早慧,少年时便以才华惊人闻名于士林,明末画家、冯梦龙的同乡文从简写有《冯犹龙》诗,有云:“早岁才华众所惊,名场若个不称兄。一时文士推盟主,千古风流引后生。”然而,这样一位才子在科场却屡试不第。直至崇祯三年(1630年)冯梦龙56岁时才以“老秀才”的身份援例补为贡生,踏上官宦之路。次年,冯梦龙以岁贡授丹徒(今镇江)训导。崇祯七年(1634年),60岁的冯梦龙从丹徒训导升任福建寿宁知县,直至四年后任满回乡。冯梦龙的仕途虽然短暂,为官品级也止于知县这样的小官,但他本着“一念为民之心”“不求名而求实”的态度,抱着“以勤补拙,以慈辅严,以廉代匮”的施政理念,“大事小事,俱用全力;有事无事,俱抱苦心”,留下为民政绩。

  寿宁县地处闽北,在当时是“地僻人难至,山多云易生”的贫困小县,主政者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尽管如此,出身江南富庶地又年逾花甲的冯梦龙依然选择远赴寿宁任职。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不同场合讲述一代文豪冯梦龙在福建寿宁为官的故事。在2014年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说:“冯梦龙去上任走了半年。当时我就一个感慨,一个才高八斗的封建时代知县,怎么千辛万苦都去,难道我们共产党人还不如封建时代一个官员吗?”的确,冯梦龙不顾自己年事已高,跋山涉水,走遍全县,摸清吃透了寿宁的经济、文化、教育、风俗、民情等状况,掌握了治理寿宁的第一手材料。在四年任期中,他关心民瘼,实施“险其走集,可使无寇;宽其赋税,可使无饥;省其谳牍,可使无讼”的治县举措,减轻徭役、改革吏治、明断讼案、革除弊习、整顿学风、兴利除害,打造了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的寿宁。县监狱“时时尽空,不烦狱卒报平安也”。同时代人称赞他“百端苦心,政平讼理,又超乎(福建)五十七邑之殿最也”。后世地方志亦将其列入《循吏传》,肯定他“政简刑清,首尚文学,遇民以恩,待士有礼”。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清顺治三年(1646年)春,冯梦龙去世。动荡的岁月里,他从未失却的是对国家的忠诚及对百姓的爱护。寿宁百姓曾赠予这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知县两块石碑,分别刻有“千章绿树绕佳城”“一片青山开寿域”。而今,这两块石碑仍屹立在冯梦龙的家乡。冯梦龙不仅以其文学巨匠身份名垂青史,也以其爱民、务实、清廉的循吏风采流芳后世。


  解读及延伸

  明朝末年,政权风雨飘摇,社会矛盾激化,地方恶霸“目无官府,欠粮拒捕,无所不至”,法律的权威受到极大挑战。面对顽匪、恶霸,冯梦龙敢于碰硬,秉公断案,将“杀人屡案,皆以贿脱”的陈伯进等人绳之以法,维护了法律的威严,诠释了何谓“人心似铁,官法如炉”。人心即使如铁石一般坚硬冷酷,但法律威严无情一如炉火,只要违反法律,就要受到追究。普通百姓如此,领导干部亦不例外,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没有免罪的“丹书铁券”,也没有“铁帽子王”。“法之不行,自于贵戚”。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对宪法和法律保持敬畏之心,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不要去行使依法不该由自己行使的权力,也不要去干预依法自己不能干预的事情,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做到法律面前不为私心所扰、不为人情所困、不为关系所累、不为利益所惑。

  党的二十大在总结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时指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好的法规制度如果不落实,只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编在手册里,就会成为“稻草人”“纸老虎”,不仅不能产生应有作用,反而会损害法规制度的公信力。要下大气力建制度、立规矩,更要下大气力抓落实、抓执行,坚决纠正随意变通、恶意规避、无视制度等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影响,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前进。对各级领导干部,不管什么人,不管涉及谁,只要违反法律就要依法追究责任,绝不允许出现执法和司法的“空挡”。对违法问题、害群之马,一定要依法处置、以儆效尤。对违规违纪、破坏法规制度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的,坚决严肃查处,不以权势大而破规,不以问题小而姑息,不以违者众而放任,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防止“破窗效应”。党风廉政建设永远在路上,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必须一刻不停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

  (作者单位:中共海宁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