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治利器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网站消息,为保护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和个人信息等权益,针对扫码消费中存在的问题,中国消费者协会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消费监督工作,消费者可将遇到的此类问题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向中国消费者协会进行反映。(6月19日中国新闻网)

  停车缴费、点餐、购物……如今,不少商家用扫码支付代替人工服务收费。这种消费方式,方便了消费者,节约了商家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本是多赢之举。然而,一些商家设置必须关注公众号才能进行点餐或缴费,反而给消费者平添烦恼。首先,关注公众号意味着授权个人信息,面临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其次,扫码关注后,可能会遭到公众号推送的大量广告、优惠券等信息侵扰,甚至落入消费陷阱。

  在经营者看来,要求消费者关注公众号,并通过公众号下单、结账、开具发票,可以使自己获得大批阅读量和关注量,并通过广告和信息推送等方式,培养忠实客户,增强用户黏性。然而,商家只想着自己的“小九九”,却逾越了法律底线,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经营者不得设定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条件,不得强制交易。《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则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不得通过误导、欺诈、胁迫等方式处理个人信息。强制关注公众号,属于“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条件”,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同时,消费者到餐厅就餐或到商场购物时,并无必要提供手机号、生日、姓名、地理位置、通讯录等与消费无关的信息。通过扫码关注公众号获取消费者上述个人信息,有悖于收集个人信息的“正当、必要”原则,涉嫌过度收集。如果保管不善,消费者个人信息还有被泄露风险。

  早在2021年3月,中消协就曾公开表示,“扫码点餐”不应成为“单选题”,要警惕“消费便利”变成“消费烦恼”。近年来,北京、上海、江苏、深圳等地消保委纷纷发布倡议,呼吁商场、餐厅、停车场等商家在扫码缴费过程中不强制消费者关注商家公众号、不过度索取消费者个人信息。然而,强制关注公众号现象并无实质性改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违法风险停留在纸面,难以形成有力震慑。不少消费者虽然抱怨连连,但鲜有人站出来和商家较真儿维权。不少商家明知违法,却毫发未损,进一步助长了其侥幸心理。

  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关键要用好法治利器,敢于动真碰硬。去年3月13日,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对某餐馆通过“扫码点餐”非法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案作出警告和罚款5万元的行政处罚。同年4月,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人民法院审理一起“扫码点餐”引发的诉讼案件,判决被告火锅店停止侵权,并于判决生效之日起10日内删除获取的消费者个人信息。这些典型案例都一度引发关注和好评。此次开展“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消费监督工作,中消协明确表示,将视情节采取提示警示、约谈劝喻、支持消费者诉讼、提起消费民事公益诉讼等方式,依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只有拿起法律武器,让商家“伸手必被捉”成为常态,才能倒逼广大经营者敬畏消费者权益,恪守法律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