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青少年沉迷短视频要综合施策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的孩子经常语出“抖音梗”,或是长时间抱着手机刷短视频?的确,短视频作为当下火爆的娱乐方式,不仅席卷成人市场,也将未成年人裹挟其中。今年1月1日—5月31日,江苏省消保委共监测到与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直播相关的消费维权信息190883条,占消费维权信息总量的24.88%。(6月4日中工网)

  未成年人处于成长发育关键期,沉迷短视频不能自拔,对视力、颈椎等产生不良影响,也会影响学习、耽误学业;短视频单一推送模式,容易让孩子们形成单向度思维,丧失对事物的思考力;网络信息泥沙俱下,孩子辨别能力不足,难免造成价值观走偏、行为失范……凡此种种,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更会对家庭、社会长远发展带来危害,不容小觑。

  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有着多方面原因。一方面,短视频本身风格多样、内容新奇、节奏轻快,契合他们的观看心理;另一方面,未成年人好奇心强、自制力弱,难以抵制其诱惑。此外,青少年模式存在漏洞和短板,不仅可以轻松通过“租号”绕开,而且内容池产品单一且品质不高,对未成年人缺乏吸引力。一些短视频App沉浸式界面,故意让孩子看不到手机状态栏的时间,让他们“一看起来就没完没了”,有的短视频平台为了把未成年人培养成“忠实观众”,推出奖励机制,每看一个视频就可以获得一个小红包。这些成瘾机制的设计,让一些青少年“根本停不下来”。

  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有关方面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并强化监管。近年来,从出台《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文件,到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增设“网络保护”专章,日渐完备的制度体系为青少年保护设置起“防火墙”。今年2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加强短视频管理、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等工作;今年3月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网信办将会同相关部门对青少年沉迷短视频问题进行专项治理。久久为功、常抓不懈,不失时机地织密制度“防护网”,并通过多种手段强化监管,才能把未成年人从短视频中“拽出来”。

  不容忽视的是,一些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一定程度上也是源于可供选择的有趣的文娱活动较少。有关平台要加大对青少年模式的改进,提供更多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近日,某短视频平台宣布,邀请高校、研究机构、出版社、博物馆、科技馆等专业科普内容生产机构和个人,围绕科学科普、人文艺术、家庭教育等方向创作适合青少年观看的科普视频,共建青少年模式内容池。这样的探索值得借鉴和期待。同时,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场馆以及社会综合实践基地、劳动教育基地也要创新方式方法,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吸引他们参观和“打卡”,给未成年人创造更多走出网络、走向户外的机会。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短视频沉迷问题上,家长们一方面应以身作则,减少上网、刷短视频的时间;另一方面要合理约束孩子的上网行为,帮助孩子养成自律习惯。学校要上好未成年人网络素养课,引导他们合理用网、健康上网。社会各有关方面重视起来、行动起来,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生态,确保未成年人健康安全用网,互联网必将更好助力青少年成长进步,让他们的生活更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