谴责虐猫被报复再证个人信息保护重要性

  近期,多位明星被非法曝光个人信息的话题冲上热搜。网传截图显示,这些明星针对网络热议的虐猫事件发声,却被不法分子盯上,身份证、手机号、社保卡等个人信息遭曝光。

  明星为反对虐待动物发声,就曝光其个人信息。这种无法无天的报复性行径,让人深感震惊,不仅毫无顾忌地展现了这些人的疯狂,营造了一种骇人听闻的社会氛围,而且对个人信息安全造成了极大伤害。

  上述明星的遭遇,再次将个人信息保护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长期以来,社会公众苦“人肉搜索”久矣。不管是在社交平台未经允许公布他人个人信息,还是在舆论空间发表片面性的非理性言论,都严重损害当事人权益,扰乱网络生态秩序。进入大数据时代,“人肉搜索”的便利程度在提高,网络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每个人每天都会在网络空间留下大量记录,其中包括一些个人信息,这些都为“人肉搜索”提供了便利。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信息保护会因此而打折扣。

  事实上,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均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作出了详尽规定。我国刑法更是明确,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这个案例也再次提醒我们,网络空间并非法外之地,曝光身份证、手机号、社保卡等私人信息已触犯法律底线,甚至构成犯罪。溯之以往,个人信息泄露的事件并不鲜见,此前有不法分子因倒卖个人信息2.6万条被判刑,就是血淋淋的教训。就此事而言,目前尚不清楚这些个人信息是如何被获取并传播的。但可以确认的是,倘若属于侵入计算机系统或利用职务非法所得,违法者所应受到的法律制裁会更为严重。

  但也应注意到,在个人信息泄露的案事件中,个体维权固证之难、成本之高,让很多被侵权者往往放弃追究,使得一些居心叵测者挣脱法律约束,践踏道德与法律的底线。在维权方面,相关部门可以出台更加便捷的维权和投诉渠道,降低维权成本,提高司法维权便利度,从而鼓励维权行为;同时当公民个人救济力量不足时,可以由人民检察院、法律规定的消费者组织或国家网信部门确定的组织提起公益诉讼,切实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不能想曝光就曝光。当个人权益被侵犯时,受害者应依法维权,站出来为自己争取公正。同时,社会也绝不能容忍该类违法失德行径。我们应摒弃“看官”姿态,以零容忍的态度,让那些行为极端的不法分子受到相应处罚。倘若信息侵害乱象频频,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推动形成个人信息保护多元共治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