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环评弄虚作假必须“零容忍”
近期,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在该部举行的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持续对环评违法行为加强高压严惩态势,对情节严重、涉嫌环评造假犯罪的,移送公安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通报了“锦华环评造假案”有关情况。(5月31日中工网)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是卡住违规建设项目的“硬杠杠”,是在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对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生态环境部门多措并举、持续发力,健全监管机制,实施智能查重,强化靶向监管,开展专项整治,加大处罚力度,推动刑事司法衔接,严惩环评文件弄虚作假和粗制滥造行为。2022年,生态环境部组织完成全国环评单位和环评工程师诚信档案专项整治,共清理“空壳”单位1851家、“挂靠”工程师1003名,相关工作的大力推进,就是为了牢牢把好“关口”,杜绝弄虚作假行为,遏制环评领域乱象。然而,在重拳治理、重压态势之下,环评造假现象依然发生,不少环评中介机构在利益的驱使下,罔顾事实和法律法规,不惜弄虚作假,出具虚假报告,未尽到责任、辜负了期望,一些地方环保“闸门”失守,环评成了污染的帮凶,严重损害了环评制度的公信力和有效性。
对环评弄虚作假必须“零容忍”。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要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依法落实建设单位主体责任,严厉打击环评弄虚作假行为,对涉嫌环评造假的违法犯罪分子加大处罚力度,让违法者付出应有代价,保持严惩重罚的态势,杜绝环评造假。对弄虚作假的环评机构和人员,不仅要进行严厉处罚,还要取消其资质,加强环评诚信体系建设,把不诚信的、恶意造假的机构和人员列入黑名单,扭转环评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加强信息公开,让环评报告可查询、可校验、可监督,营造守信者受益、失信者难行的良性市场秩序,推动整个市场实现健康长远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是保护环境的第一道“闸门”,环评机构和专业人员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生态环境部门应依法依规加强监督管理,加强规范性检查和质量检查,监督企业、建设单位履行环境责任,加强环评从业异常情况预警,促使环评机构自觉把好环评质量关,更好地为无言的大自然“代言”。环评单位要依法经营、诚信经营,坚守法律底线,依靠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环评文件赢得市场,环评工程师要珍惜职业荣誉,严守职业操守,把科学、真实作为根本遵循,切不可弄虚作假。如果有人唯利是图,胆敢以身试法,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环评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经济发展质量密切相关,质量是环评报告的生命线。各地各部门落实好环评监管长效机制,全面加强环评文件质量监管,强化溯源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智能精准监管,牢牢把好环评关,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就一定能筑牢在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