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在郴州

官清赢得梦魂安

——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在郴州


  周敦颐(1017—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一生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据《辞海》记载:“正道直行,爱莲守拙;明天地之根源,究万物之始终;立三纲五常,定仁义礼智。”宋宁宗赐周敦颐谥号为“元”,因此周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宋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周敦颐长期在湖南郴州任职,主要思想与作品产生于此地。周敦颐在汝城任县令时筑爱莲池,著《爱莲说》,在城郊之朱家湾悟道书《太极图说》,创立理学基础,上承孔孟,下启程朱。


  为官三任地

  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周敦颐来郴任职,先后任过郴县、汝城县令与郴州知军,在郴十余年,以政绩卓越、清廉著称。《古代至建国前郴州大事记》中记载:庆历六年,理学倡导者周敦颐任桂阳(今汝城)县令。皇祐二年(1050年)任郴县令。熙宁元年(1068年)任郴州知军。任内大兴文教,有政声。周敦颐30岁时就任郴县令(在今郴州),任职四年。其间,他学识渊博、善于解疑答惑的名气,随同他文书、理政、执法、税务的才能,干得风生水起,渐渐传开。周敦颐34岁时任桂阳县令(在今汝城),任职四年。周敦颐52岁时就任郴州知军(在今郴州)。回顾周敦颐的一生,自从庆历六年(1046年),30岁的周敦颐第一次提拔县级主官,走马上任到郴,至熙宁元年(1068年)年仅52岁第一次擢升州级主官,已经三任在郴,其间十余年,故时人均言“周子在郴为官三任”。周敦颐曾三度在郴州为官,是在郴州任职次数最多、时间最长、政绩较好的古代朝廷官员之一。


  《太极图说》开山地

  周敦颐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研究发扬,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周敦颐被尊称为“理学派开山鼻祖”。周敦颐开创的宋明理学,形成于郴州,学术界认定郴州为理学鼻祖“化神之地”、理学发祥之域。周敦颐是理学史上“北宋五子”之一。所谓“北宋五子”,就是周敦颐、二程(程颢和程颐)、张载、邵雍。其中,周敦颐名列第一。南宋以后,关于理学,一般说是“濂洛关闽”,“濂学”就是周敦颐的濂溪学,“洛”是二程兄弟的洛学,“关”是张载的关学,“闽”就是朱熹的闽学。所有这些人物和学派,都以周敦颐为首,他是公认的“理学开山”“宋学鼻祖”。郴州市政协主管、郴州市文史研究会主办的《人文湘南》2014年9月总第一期刊登了谢武经的《周敦颐的宇宙构成论浅探》,其序言中说:“周敦颐,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程(程颢、程颐)朱(朱熹)理学(即道学)的创始人。他最大贡献即《辞海》中说的‘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其影响将近千年。周敦颐在汝城予乐湾受山水形胜启发,演绎出‘太极图’,创作《太极图说》,程颢、程颐即授业于此,因此,郴州也是理学的发源地。”“太极图”论证了这个宇宙整体的绝对性。因“太极图”所阐发的《太极图说》是周敦颐哲学思想的代表作,他之所以被称为宋代理学开山,主要是成于此书。后人评价周敦颐:“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


  《爱莲说》诞生地

  “官清赢得梦魂安”。周敦颐在郴任职期间写下《爱莲说》《拙赋》等文学名篇。其中,《爱莲说》是宋代理学开山鼻祖的著名散文,流传至今,令人敬仰,成为近千年来阐释廉洁文化的经典作品。《古文笔法百篇》曾评《爱莲说》:“章法分明,局度深稳,有道之言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句名言道出了清廉的真谛。《爱莲说》中的“莲”乃花中君子,“廉”为人之正品,莲花之“莲”与廉洁之“廉”既有谐音,又有同义,做人做事要内敛而不事张扬,讲奉献而不求索取,在浊世中不随波逐流,默默地延续自己的根本,执着于自己的追求,在纷纷扰扰中坚定自己的方向,才能不为外物所动,不为利益所惑,真正做到勤政爱民、廉洁自律。千古流传的《爱莲说》表达了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周敦颐爱莲、赏莲、敬莲的品性人所周知,他以莲喻己,在官场中守住本心、抵制诱惑、坚持操守,为后人所敬仰。《爱莲说》是周敦颐的代表作,也是他用一生描绘的一幅自画像。北宋中期,官场风气日趋腐败,周敦颐却始终不随波逐流。据潘兴嗣《周敦颐墓志铭》记载,为赴京师,周敦颐将其田产变卖以筹集盘缠。为官数十载,他“奉养至廉”,家无余财,所得俸禄皆分给宗族朋友,仅余少许招待宾客,哪怕家中“饘粥不给”,连浓稠的粥都吃不上,他也不以为意。


  濂溪书院纪念地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清王喆生《郴州重建濂溪书院记》说:“宋周元公三仕郴阳,故建书院于州学。”南宋末期,郴州人为纪念周敦颐,在城南立有濂溪书院,为郴城最早书院。濂溪书院虽经近千年的沧桑变迁,然薪火相传,保存至今。今日的汝城濂溪书院为宋式四合院砖木回廊结构建筑,建筑面积1618平方米,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也是传播宋明理学的文化宝地。濂溪濂溪,说不尽的话题。“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这是道县濂溪书院内一副对联上联,这一脉清泉已经成为湖湘文化的源头活水,同时已经成为永久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慧命。

  现今的郴州人为其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一位深受世人爱戴、才华横溢且著书立说的父母官——周敦颐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作者单位:湖南省郴州市中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