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娘子”王晶的“铠甲”与“软肋”

  今年46岁的王晶,是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中华路街道政法委员。每当遇到不安定因素时,她总是挺身而出积极化解;遇到别人破解不了的难点、痛点、堵点,她也总能想出办法突破解决……凭着敢担当勇作为的“铠甲”,她为居民撑起一张安全网,被辖区居民称为“铁娘子”。

  但在面对普通群众时,她也有“软肋”,展现出最为温情的一面。在她的身上,居民看到了法治的力量和温度。日前,她获评全国党委政法委系统“新时代政法楷模个人”称号。


  建起安全卫士朋友圈

  2006年,王晶转业被分配到甘井子区机场街道。6年后,她参加公推遴选到中华路街道从事综治工作,2020年4月任职中华路街道政法委员。在基层摸爬滚打十几年,王晶深知做好群众工作,光靠单打独斗不行。

  王晶所在的中华路街道辖区面积10.95平方公里,下辖31个社区,人口19.3万,是大连市三大商业中心之一,流动人口多、各类商户多,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叠加。

  “民有所盼、吾有所为。”王晶组织创建了“李大姐人民调解工作室”。在她的带领下,老党员李玉芳和17名姐妹按照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工作形式,牢记“用诚心与人民群众沟通,用真心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工作理念,耐心接待群众,解开一个又一个“心结”,用真心恒心爱心为民解难,架起一座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王晶深刻理解群众“病急乱投医”的心理,在调解过程中她总是耐心倾听、设身处地体会他们的难处,为群众真正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合法途径。

  “做好调解工作,先要‘背靠背’,才能‘面对面’。”王晶说,刚开始了解情况时,最适宜使用“背靠背”的方式,尤其是邻里纠纷及家庭矛盾,“背靠背”方式能够让当事人情绪冷静,说出矛盾最真实情况及最真实的想法,此时当事人也听得进去调解员的意见和建议。“背靠背”了解情况之后,双方当事人的性格及矛盾纠纷基本情况已经了解,此时可以进行“面对面”调解,成功率更高。“李大姐人民调解工作室”所在的华振社区,多年来没有一例命案发生。

  针对不同季节矛盾纠纷发生的特点,王晶还定期组织社区民警参加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与网格员一起互通信息、分析研判,进行任务分解,充分发挥好公安机关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主力军作用,对每一起矛盾纠纷坚持一事一策,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引导社区民警主动参与调处化解工作。

  为了更好地引导当事人通过非诉讼方式化解纠纷,充分发挥基层人民调解的力量,王晶协调甘井子区人民法院为中华路街道选派了5名员额法官,以“法官工作站”的形式分组包片30个社区,对专职人民调解员的调解进行指导并协助社区进行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同时采取“微信工作群”“线上调解”等多种方式,在包片社区开展诉调对接工作,切实加强法院与基层之间的联系。


  一名女政法委员的担当

  “像这样被社会边缘化的人,想帮助他打开心门并不容易。先要自己敞开心扉去沟通。让他把你当作朋友。当一个妻离子散的人重新有了朋友,他的转变也就开始了。”王晶介绍的是辖区里的居民谭某。

  谭某曾是一名吸毒人员,沾染毒品后与妻子分居,很少与孩子团聚,也逐渐对生活丧失兴趣。参加社区戒毒后,王晶经常找他谈心,像大姐姐一样带着他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慢慢地谭某找回了信心,重新回归家庭和社会。

  这样的融冰暖心之举,近年来在王晶基层政法工作实践中不断上演着。

  李某因违法犯罪被公安机关逮捕,留其精神障碍女儿李某丽独自在家。羁押期间他万分焦虑,担心女儿无人照看。

  “孩子眼睛里流露的无助让人心碎,我觉得不能这样置之不理。”于是,王晶一趟又一趟地前往李某丽的居住地,照料李某丽的日常生活。同时,又主动与甘井子区法院沟通,了解李某案件情况,协助法院做好李某的教育工作,最终李某被判处缓刑。

  从看守所出来当日,王晶专程到看守所将他接回家中,看到女儿完好无损地站在自己面前,李某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地。

  2021年8月,中华路街道华兴社区居民王某求助,邻居刘某整天在家大喊大叫,严重时拿刀到处砍,虽然楼内居民报警十多次,但至今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楼内谁有意见她就砸谁家玻璃、堵门锁甚至扔粪便。

  刘某精神明显不正常但没有残疾证,家属也不肯带她到医院诊疗。王晶协调专职调解员和派出所民警,联系到刘某身在外地的丈夫,在电话里沟通了一个多小时。刘某的丈夫开始不愿配合,但是王晶和专职调解员不放弃,一直耐心说服,对方终于答应第二天回家配合解决此事。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刘某于9月中旬被送到医院接受治疗,邻居们终于过上正常生活。

  “如何对待工作中遇到的安全隐患?不管不问坐等隐患升级、矛盾爆发,待其触碰法律底线形成案件后依法处理?这样似乎从程序上更简单。但是如果能够主动工作,及时排查化解矛盾风险,则能将百姓受到的伤害降到最低。”王晶说。

  刘某事件妥善解决后,楼内一位80多岁老人看见王晶和调解员,握着她们的手说:“你们就是我们大家的救星,再不解决,我们都想卖房子搬家了。”此话使王晶再次感受到身为基层政法干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在王晶看来,“平安”两个字的分量格外重。而做好基层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身体力行地打拼只是前提,动员整合各方力量可使工作有效开展,摸索打造科学的基层治理体系方能真正保一方平安。

  面对中华路街道辖区市场主体权益保护、纠纷解决等方面的更高要求和社会各界对加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更新需求,王晶主动承接“甘心调”基层服务管理平台的试点工作,创新打造综治信息化、平台处置化的五步闭合工作流程(事件上报→分拨调度→协调处置→情况反馈→考核评价)。

  她率先整合了原来街道的社会治理现代化运行协调中心、矛盾纠纷化解中心、社会风险研判中心、智慧化城市指挥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社会心理指导中心、基层治理培训中心等7个中心,在全区乃至全市范围最早建立一站式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网格、楼院、社区综治工作站、综治中心”四级互联互通,筑牢维护平安稳定的防护墙。

  为有效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问题,王晶还在全区率先开展信息化治安防范,率先提出建设集“监测预警、数据分析”等1+N模式的智慧化指挥平台。

  在王晶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推动下,中华路街道动态管控能力和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实现了社情民意及时收集、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刑事治安发案降低、安全事故隐患减少的目标。

  王晶凭着山海可平的执着、无问西东的付出,以脚踏实地的干劲、务实的作风和直面困难的勇气,干出实实在在的不凡业绩。她所在的中华路街道连续多年荣获大连市平安创建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