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之中,以人为贵

  2022年第12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文章在论及中华文化历来强调对人的尊重和关怀时引用古语“万物之中,以人为贵”,并强调,呵护人的生命、价值、尊严,实现人人享有人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


  原典及释义

  举对曰:“臣闻《易》称‘天尊地卑,乾坤以定’。二仪交构,乃生万物,万物之中,以人为贵。”

  ——〔南朝〕范晔《后汉书·左周黄列传》

  周举回答:“臣听说《易经》讲,天尊贵在上,地卑贱在下,乾代表天,坤代表地,乾坤因此确定。阴阳交合,生成了万物,而万物之中又以人是最可贵的。”


  出处及故事

  范晔,字蔚宗,南朝刘宋时期杰出史学家。出身世家大族,曾祖范汪、祖父范宁、父范泰皆身居要职,且多有著述,家学渊源深厚。范晔自幼聪慧,善写文章,年少成名。出仕后任彭城王刘义康门下冠军参军、兵部员外郎、荆州别驾从事等职,由于性格傲慢常被贬官。如元嘉九年(公元432年)冬,刘义康母亲王太妃去世,范晔兄弟在丧事值班之夜聚众饮酒,甚至开窗借挽歌助酒,事发被贬为宣城太守。不过也正是在此任内,范晔撰写了历史名作《后汉书》。后投靠始兴王刘浚入京,任左卫将军、太子詹事等,受到同僚排挤。因掌握禁军被刘义康重新拉拢,并参与策划谋反,后被告密者诬陷为主谋,满门抄斩,时年四十八岁。侄孙范缜继承发扬其无神论思想,创作《神灭论》。

  《后汉书》属“二十四史”之一,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的史事。原著十纪、十志、八十列传,现仅存列传部分。北宋时,有人将晋司马彪《续汉书》志三十卷与之合刊,形成“全本”《后汉书》。《后汉书》“简而且周,疏而不漏”,在体例上有三点创新:一是在帝纪之后增加皇后纪,符合东汉太后临朝的特点;二是增加《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列女》七类传,论述士风变迁,提高文学地位,为女性作传,体现出范晔超前的历史观;三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综述评论,达到“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的目的。《后汉书》布局气势恢宏,文字精美深邃。其中,《左周黄列传》为《后汉书》卷六十一,是左雄、周举、周勰、黄琼传,其中左雄、周举、黄琼为东汉名臣。

  周举,字宣光,汝南汝阳(今河南驻马店)人,汉顺帝刘保时期大臣,陈留太守周防之子,周勰之父。虽相貌丑陋但知识渊博,被称“五经纵横周宣光”。受司隶校尉左雄举荐任尚书,后任蜀郡太守、侍中等职,与仆射黄琼同心辅政,为人忠直,名重朝廷。

  “万物之中,以人为贵”的对话发生在阳嘉三年(134年)。当年河南郡、三辅大旱,五谷歉收。汉顺帝亲自坐德阳殿东厢露天求雨,特地诏问尚书周举,“近几年旱灾频发,禾苗枯焦,百姓饥困。五常的教化不利,君王的恩泽未遍。朝中群臣尸位素餐,不称其职,朕虽然贬谪罢黜了一些官员,仍然不能阻止灾害发生,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周举的回答以“万物之中,以人为贵”开篇,随即指出,古代君主以仁义恩德包容百姓,以教化德行引导百姓,上天以灾难异常警告国君,以嘉瑞吉祥训勉国君,这是先圣奉天承运、治理天下的要义。周举劝诫道,皇上您位处唐尧、虞舜之位,却不施行尧舜之治,还废弃文帝、光武帝的法度,是走上了亡秦奢靡的道路啊。武王伐纣时释放殷都的宫中女子,商汤遭灾时以六件事虚心克己,鲁僖公遇旱灾时反躬自省,都以精诚感动上天,转祸为福。皇上您只是暴露在风尘中,没有改过之意,这有什么用呢?您做的努力只徒有其表,如同缘木求鱼,并无实效。周举接着建议,皇上您应该诚心实意推进改革,祛除弊政,遣散后宫没有临幸过的女子,清理天下的冤假错案,减少珍馐美味的供给,慎重选拔任用官员,罢斥贪腐,远离奸邪谗佞之人,遵守汉文帝节俭的传统,效仿孝明帝重视教化,上天一定会落下时雨。不久之后,顺帝又问,百官中谁是贪污佞邪之人?周举直言,司徒大人在位六年,没听说有什么忠言良策,我认为问题在此。再后来,顺帝因事免去了刘崎的司徒职位,升周举为司隶校尉。


  解读及延伸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民本思想。《管子·霸言》记载:“夫霸王之所以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孟子》记载:“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文子》曰:“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得众人之力者即无不胜也,用众人之力者乌获不足恃也”。《荀子·哀公》记载:“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尚书·五子之歌》载:“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淮南子·泰族训》载:“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则本固,基美则上宁。”北宋石介的《论根本策》更是系统完整论述“民本”思想,指出,“民者,国之根本也。天下虽乱,民心未离,不足忧也。天下虽治,民心离,可忧也。”中华文化历来强调对人的尊重和关怀,认识到取得天下必须以百姓为根本,治理天下也必须以人为本。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启蒙思想家也提出“天赋人权”等观点,强调人人生而平等,有不可剥夺的权利,推动了英国、美国、法国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马克思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让人民获得解放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始就深刻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法治中国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形成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是“十一个坚持”,“十一个坚持”的第二条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新时代加快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等各种途径和形式行使国家权力;必须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创新公众参与立法方式,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保障良法善治;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我们的制度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牢牢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政治立场,把依法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放在第一位,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持续优化法治供给,就一定能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有力保障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单位:中国法学学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