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怪词错词成为流行时尚
在如今的短视频中,怪词错词组成的“谐音词”频频出现,仿佛成了流行时尚,比如,“太酷啦”变“泰裤辣”,“小狗”变“修勾”。从短视频流出的怪词错词,已然影响到日常生活,尤其是对小学生产生了影响。
梳理短视频平台中的怪词错词组成的“谐音词”不难发现,有些“谐音词”的出现,是因短视频平台建立了敏感词机制,若用了“最”“第一”等字词就会有广告嫌疑,可能会被限制流量,故博主们就用其他词语或字母、符号代替,比如用“蕞”代替“最”。另外一些“谐音词”的出现,则纯属故意用错别字词代替正确字词,比如用“蚌埠住了”代替“绷不住了”,用“集美”指“姐妹”,用“康康”代替“看看”等各类错词表述。比滥用“谐音词”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博主热衷于自造词语。有博主自造出“上巴(人中部位)”“心巴(心脏部位)”等怪词,晦涩难懂如同“黑话”。
短视频无论是滥用“谐音词”还是自造词语,都会给未成年人带来错误引导和示范,久而久之,会改变他们的表达习惯,影响他们形成规范的语言体系。近年来,中小学生作文出现谐音字、变体字、中英文混杂等现象,有的学生对此还“引以为傲”,足以见得错误使用字词影响的严重性。同时,“谐音词”泛滥,对部分平翘舌音本来就分不清的学生而言,还会增加普通话发音训练难度。
在短视频平台使用怪词错词组成的“谐音词”与相关法律法规相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2021年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大行业系统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力度,强化学校、机关、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网络信息、公共服务等领域语言文字监督检查。
当使用怪词错词组成的“谐音词”成为短视频博主乃至学生的“流行时尚”,势必会对推行规范汉字造成负面影响。对于短视频滥用“谐音词”与自造词语的现象,相关各方都不能轻视。网络平台应健全管理机制,完善识别模型,加强宣传引导,对滥用“谐音词”、生造词等行为开展集中整治和抵制。各类主流新媒体要做规范使用字词的表率,主动担负起正确、规范使用汉字的责任,不乱用乱改词语、成语、谚语、俗语,不随便使用网络用语、网络用词,更不能以丑为美,博取流量和话题。家长、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使用“谐音词”、生造词的情况,尽早加以纠正,引导孩子辨别网络语言。
同时也要正视,汉语网络语言是网络生态环境下的新产物、新现象,既不能熟视无睹,听任其自由发展,也不应良莠不分,一棍子打死。一些内容上有创新、能够正确表达或者抒发情绪的词语,补充和丰富了现有词汇,有些甚至会进入基本词库。但与此同时,对于一些为情绪宣泄、规避审核、容易形成错误引导的负面怪词,则不应提倡,应最大程度地被规范。相关部门要拿出有效举措加强对新词新语、字母词、外来词等的监测研究和规范引导,加强语言文字法治建设,构建和谐健康的语言氛围,为增强国民语言能力和语言文化素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