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玩梗”不越界需要自律更需他律

  据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通报,脱口秀演员李某某在5月13日下午、晚上连续两场“笑果脱口秀”演出中,肆意篡改演出申报内容,出现严重侮辱人民军队的情节,造成恶劣社会影响。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根据《演出行业演艺人员从业自律管理办法》,启动行业道德自律评议程序。经评议,决定对李某某的违规行为进行严厉申斥,并根据《演出行业演艺人员从业自律管理办法》的规定,要求会员单位对其进行从业抵制(5月17日中工网)。

  目前,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决定对该公司作出相应行政处罚,对涉案人员及其演出经纪机构和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相关违规行为进一步依法依规追究责任。梳理相关新闻报道不难发现,这不是脱口秀第一次因不当言论引发舆论关注。此前,西安某脱口秀演员在演出时,把“考大学”说成“被拐卖”,此事件一经披露,立即引发强烈争议。去年,辽宁某传媒有限公司举办的一场脱口秀演出因含有调侃上海疫情、未成年人等内容,违反《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被大连市文化和旅游局罚款5万元,并没收违法所得。

  即使脱口秀是一种自嘲、群嘲、幽默的艺术形式,也不该打着所谓艺术的旗号,做出让人不可理喻的事情。演员在脱口秀表演中可以言辞犀利,但不能口出恶言;可以搞笑,但要注意尺度;可以辛辣讽刺,但不能侮辱攻击,更不能拿违法犯罪作“包袱”、开玩笑,毕竟,演员在舞台上、镜头前进行的是公共表达,必须自觉承担起传递正确价值观的社会责任。

  去年12月,来自北京、上海、长沙、武汉、厦门、济南、重庆、昆明、沈阳、成都、福州、西安、南京等地从事脱口秀演出的十余家企业联合发起倡议,强调牢记文化担当与职责使命、注重原创保护、规范演出经营行为、畅通人才培养通道等,为脱口秀行业营造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环境。事实上,只要守住行业底线,担起行业责任,脱口秀将会给更多的观众带来快乐,脱口秀演出市场也将不断繁荣发展。

  近年来,脱口秀这种艺术形式在国内逐渐被人们接受,拥有了一定数量的群众基础,吸纳了一批从业者、参与者、爱好者,从一种表演形式逐渐发展为一个新兴市场业态。由于脱口秀以辛辣大胆的讽刺见长,有幽默的观点输出,因此被不少观众追捧。据初步统计,2021年脱口秀线下演出观众超过350万人次,票房近4亿元,脱口秀行业已成长为国内演出市场重要的新生力量。脱口秀这一“舶来品”短短几年便从小众文化走进大众视野,甚至有跨圈震荡其他领域的趋势。脱口秀对于年轻观众有不小的吸引力,一票难求、场场爆满也证明市场需求,但擦边的作品、违规的经营方式,实则是损耗观众的认可度,让演艺市场步入无序状态。

  脱口秀不能无序地“自由生长”,脱口秀表演不是法外之地,必须明确界限、守住底线。脱口秀表演确实是以调侃、群嘲的方式来娱乐大众,但必须把握好“调侃与调戏”“群嘲与群辱”的尺度,这是每个行业从业人员都应当明晰的界限。而想要不出“界”,仅靠行业倡导和表演者自律是不够的。演出举办单位要压实主体责任,相关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对脱口秀演出的依法监管力度,对违背公序良俗的低俗、媚俗、庸俗的演出内容“零容忍”,引导其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演出内容管控,提高演员的表演水准,促进脱口秀演出等新业态的健康发展,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有营养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