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新探索

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新探索

——以西湖法院创新机制探索诉源治理为例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这表明新时代“枫桥经验”已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人民为主体,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四防并举”,共建共享,为建立有活力有效率的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指引。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互联网等高科技引入解纷、执行中,降低当事人维权成本、提高解纷效率、执行效果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举措。对此,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积极探索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构建诉源治理机制,依托“司法链智能合约”“电子支付令督促程序”“智能执前督促程序”三大创新机制,打造“无讼圈”诉源治理新模式,有效减少了矛盾纠纷产生,降低了当事人维权成本,提高了案件自动履行率。


  以“三个前端”强化诉源治理

  诉前:“司法链智能合约”促进诉前纠纷调解执行。2022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加强区块链司法应用的意见》,要求“大力推动区块链技术与多元解纷、诉讼服务、审判执行和司法管理工作深度融合”“建立调解协议不履行自动触发审判立案、执行立案等业务规则和智能合约程序,增强调解程序司法权威,支持多元纠纷化解”。实践中,西湖法院积极探索“司法链智能合约”在诉前纠纷调解执行中的应用,形成了网上“枫桥经验”。作为法院探索诉源治理的一种新型解纷方式,“司法链智能合约”指以数字形式定义的、能够自动执行条款的合约。作为智能化技术在诉源治理中的具体应用模型,它的具体运作模式为:案件经过法院附设诉调中心调解成功后,当事人自愿签订诉前调解的智能合约,并在调解协议约定内容生成时,智能合约发出自动履行指令,进而对接支付平台,完成对债务人账户财产的划扣,且调解协议可以通过衔接司法确认智能合约获得强制执行力,从而更加有效地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需要注意的是,“司法链智能合约”作为新兴法律合同,它的签订、履行以及履行不能的强制执行等合同事项均应获得当事人的同意,因为只有基于平等、自愿基础上签订的智能合约,才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合约。智能合约适用债务人存在其他可供执行的财产或者其他财产足以清偿全部债权的案件。若债务人财产不足以清偿全部申请智能合约自动履行的债权或者无其他财产可供履行,智能合约就会将案件导入诉讼程序。随着执行查控信息化、智能化的升级,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信息都可以通过区块链智能合约自动完成执行查控。只要发现债务人的支付平台账户等存在可供执行的财产,便可适用智能合约自动履行,进行财产划扣。据统计,2021年至今,司法链智能合约系统已经处理大量案件,较好地保障了民营企业在无金钱给付时及时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审前:“电子支付令督促程序”降低维权解纷成本。2016年,“电子支付令督促程序”应用模块嵌入浙江法院电子商务网上法庭,全面上线试点运行。2019年11月,西湖法院被最高人民法院确定为电子支付令督促程序智能化建设试点法院,2020年6月系统迭代上线,实现内外网一体化、智能化“电子支付令督促程序”实现了督促程序全流程在线化。它运用互联网技术,使督促程序运行在网络上,实现支付令的全流程在线化、无纸化、数字化,实现了审查办案智能化。系统内嵌计算器对支付令初步查核,自动抓取生成支付令所需要的身份、请求、事实、证据、法律规定,并在两秒内合成一份支付令供审理法官编辑参考。法官只需花很短时间核对原始证据材料后,即可制作完成一份支付令。审理法官专门制作《督促程序风险提示书》可以预防有些被申请人恶意应诉,随意提出异议可能产生的责任承担和费用损失,而“电子支付令督促程序”实现了送达方式诉前契约化。双方当事人在诉前明确约定电子邮件、移动通信等即时收悉特定系统的,可视为纠纷发生后审理、执行阶段法律文书的送达方式,提高了送达的成功率。截至2023年3月,西湖法院发送电子支付令65865件,已立案61232件,已送达59712件,涉案标的额24.68亿元,生效56055件,其中异议数量2463件,有效解决法院案件多人手少的问题,提升了案件审理工作效率,节约了债权人实现债权的成本,为企业创业创新提供了良好高效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执前:“执前督促程序”提高案件自动履行率。2021年,西湖法院根据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全域数字法院”建设及执行“一件事”改革总体目标,坚持数智赋能、系统集成的改革路径,将电子送达、司法智能语音等技术应用于执前督促,在执行立案前智能化在线督促当事人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有力提高了生效裁判的自动履行率,切实保障了胜诉人的权益。2022年7月,西湖法院“执前督促程序”2.0系统上线运行,执前督促手机端微信小程序开发完成。它完善两大功能:一是短信自动督促。西湖法院在裁判文书后附上“执前督促二维码”,当事人可扫码或搜索进入“执前督促”微信小程序直接向法院申请执前督促,也可线下申请由法院导入“执前督促”系统中。案件经审查确认后系统会自动向债务人发送包括案件基本信息、不履行义务的法律后果的短信。同时,随附短信链接,债务人可点击链接自主完成财产申报,并可上传已履行凭证。二是语音智能外呼。承办人实时查看督促短信送达情况和财产申报情况,初步甄别债务人的履行能力和履行意愿。债务人未点击督促短信或未填写财产申报的,系统将在三日后自动语音外呼播报,也可对个案进行主动的人工语音外呼督促,语音内容系统录音保存。此外,“执前督促程序”2.0系统,新增两大模块:“社会化协助”模块,承办人可针对个案生成线上任务单,派发给基层网格员或共享法庭调解员,由网格员、调解员完成财产调查、协助督促、执前调解等工作;“关联案件查询”模块,承办人可查询到全国范围内债务人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案件数量、作为申请执行人案件数量和作为被执行人案件数量,以便于有效评估债务人的履行能力。自2022年3月全面执前督促开展后,西湖法院自动履行率为66.9%,比2021年同期提升17.25%,“执前督促程序”2.0系统应用以来,西湖法院自动履行率同比提升13.7个百分点,首执案件收案数下降17.8%。


  新探索:从“三个前端”到“无讼圈”建设

  诉前、审前、执前“三个前端”治理机制,在矛盾纠纷的萌芽状态、初始化状态开展机制性导入、干预、化解,将纠纷和案件进行分流,将案件通过不同的渠道、不同的方式进行解决,减少流入诉讼程序的案件数量。从溯源治理角度看,它实现了矛盾纠纷的源头化解、前端处置的目的,有利于推动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体系与基层社会治理对接,在辖区街道建设“无讼圈”,推动圈内各类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在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同时,实现“少讼”乃至“无讼”的基层治理良性格局。目前,西湖法院依托“三个前端”诉源治理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拟通过开展普法宣传、诉前调解、诉调对接、诉讼指引等一系列工作,打造“无讼圈”,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全方位、多层次、方便、快捷、高效的纠纷化解服务和公共法律服务,具体还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进一步建立系统性社会制度,避免“制度陷阱”带来纠纷,不能因为一个制度的规定影响另一个制度而引发纠纷。要进一步重视制度与制度之间的衔接,法律与规章之间、不同规章之间的冲突。

  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避免无序经济行为引发纠纷。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使得市场主体可能通过显性或者隐性的无序、违规、违法的行为逐利。因此,要规范经济行为,引导市场主体进行合法经济活动,完善监管制度,建立与相关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发现违规违法行为,切断纠纷形成路径,依法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进一步构建组织协作机制,避免解纷过程中出现二次纠纷。构建“无讼圈”需要区域里各个相关机关、组织共同协作,形成联动机制,实现上下联动、左右联合、内外兼顾、环环相扣。一个区域内的单位、家庭、个人都可以成为矛盾纠纷化解的力量,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可以形成和谐、文明的“无讼圈”。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新需求为方向,运用高科技手段,以公正、高效、低碳的方式化解矛盾纠纷,并通过纠纷化解过程传播法律知识、传导正确价值观,可以有效从源头上引导矛盾纠纷消弭,构建和谐社会。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