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壁之战的战略启示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赤壁之战的战略启示
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役,为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此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做到知己知彼,过高地估计自身的实力,对蜀吴战略能力及自身不利因素估计不足。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意思是说,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每战都有危险。这揭示了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战争的指导者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只有了解敌我双方情况,才能制定出正确的作战策略。发生在公元208年魏与蜀吴联军之间的赤壁之战对这一军事战略进行了完美阐释。
公元208年,曹操的军队和孙权、刘备的联军在今湖北江陵与汉口间的长江沿岸的赤壁之战,为中国古代著名的经典战役,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这场战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的孙、刘联军,面对总兵力数倍于自己的曹军,知己知彼,正确分析形势,采取密切协同、以长击短、以火佐攻、乘胜追击的作战方针,从而成为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曹操的败北可谓教训深刻。
曹魏高估自身实力
在赤壁之战前期,即荆州作战阶段,曹操的军事行动是无懈可击、十分成功的。经官渡之战、北征乌丸、基本统一北方之后,曹操立即把眼光投向了地处长江中游的荆州,“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曹操在短短的三个月内几乎是兵不血刃就坐拥荆州全境,加之在长坂坡又轻而易举地将刘备杀得落荒而逃,就连远在益州的刘璋都“始受征役,遣兵给军”。此时的曹操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具备了一统天下的实力,可以毕其功于一役,只看到自己兵多势大的优势,过高地估计了军事威慑的作用,而忽视了己方士兵远来疲惫、不习水土、不习水战,天气严寒、后勤保障困难等劣势,不顾谋士贾诩劝谏,执意要顺江东下攻打孙权。曹操对形势作出错误判断,认为只要对孙权进行军事威胁,孙权集团就会纳土臣服,就可收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曹操当时的心理,体现在他给孙权的那封著名的檄文中:“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沉醉在不战而征服荆州的胜利中,居高临下,对东吴以不屑一顾的态度,“奉辞伐罪”“会猎于吴”,把江东视为囊中之物,战略战术上没有重视孙权。
曹操的盲目自信在对待黄盖诈降的问题上得以体现,把黄盖投降视为必然。黄盖在诈降书中阐述了降曹的起因,及对东吴的不满、对曹操的敬佩,这使得本就不可一世的曹操更加相信自己的威信及威慑力,从而放松了对黄盖之降应有的戒备,致使蜀吴火攻之计顺利实施。
军事的威慑作用是需要重视的,但它却不是万能的。在实施军事威慑的同时,还必须知己知彼,缜密策划,并有其他手段的配合。否则,情况一旦发生变化,仓促应战,就会给整个战局带来严重的不利后果。
曹操犯的另一个错误是忽略了刘备的存在,他完全忘记了自己当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断言,低估了刘备,甚至根本没有估计到刘备在重创之下还可能对自己造成威胁。在没有彻底肃清刘备残部的情况下公然向孙权宣战,造成刘备联吴抗曹。这不符合曹操一向以来奉行的打一拉一、各个击破的战略原则,这一举动无疑加速了孙刘的联盟。
对蜀吴的能力及自身不利因素估计不足
低估了蜀吴的协作能力。曹操在夺取荆州之后,威胁到孙权的既得利益。在曹操大军南进荆州的情况下,孙权为了既得利益,就必然要寻求同盟,同刘备联合,共同抗曹。孙、刘双方虽有矛盾,但联盟是双方的共同需要,为了各自利益,经过几个月的纵横捭阖,在抗曹问题上取得了共识并结成联盟。在孙、刘联合抗曹战线形成之后,孙权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军3万,与刘备军队的万余人一起,共同执行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迅速进驻夏口,旋即挥师溯长江西进,决心同曹军决一雌雄。
低估了蜀吴应对曹魏大军的战略分析判断能力。诸葛亮、周瑜知己知彼,冷静、客观地分析形势。通过分析,诸葛亮认为得胜而来、号称八十万人的曹军远来疲惫,已是“强弩之末”。周瑜准确分析了曹魏士兵不习水战,却要“舍鞍马,仗舟楫”,这是舍长就短;隆冬时节,战马缺乏草料;远道而来,水土不服,必发疾疫;再加上荆州百姓对曹操并不是真心拥戴,大后方又有马超、韩遂等西顾之忧。由此推断,曹军必败。同时,也看到了孙刘联军擅长水战,江东政权稳固,“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的良好社会基础,周瑜对孙权说:“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表示愿得精兵三万,前往夏口抗击曹军,从而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和信心。正是由于对敌我形势的正确估计,知己知彼,周瑜才敢于趁曹操尚未完成部署而先期迎敌,以己之长对敌之短。周瑜的主动迎击打乱了曹操分进合击的战略部署,迫曹军战于赤壁水上,初战告捷。赤壁初战的一击成功,使得孙刘联军化被动为主动,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低估了东吴的胆识。根本没有预见到周瑜在兵力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敢主动迎击,以至于在赤壁与周瑜遭遇时毫无准备,败退江北。更为严重的是,曹操直至此时还未清醒过来,既没组织有效的防御,更没部署积极的进攻;既不撤退,也不进攻,只是消极观望,终于铸成大错。在对待黄盖投降的问题上,曹操一错于没有辨明真伪,再错于受降时没有保持应有的警惕,对黄盖之降虽非完全相信,但自恃兵多将广,没做任何防备。黄盖来降之时,“操军人皆出营立观”“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因而,面对黄盖突然发起的火攻,曹军上下猝不及防,人心大乱,迅速崩溃。
对不利客观情况估计不足。以短击长,用自己不擅长水战的军队对抗东吴水军;对水土不服易发瘟疫的环境估计不足。《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曹操是因为军队遭遇了大规模疾病而撤退,瘟疫成了影响战局的因素。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曹操南到荆州之前,甚或在荆州作战阶段,绝对不会想到自己将为一个错误的决定付出惨痛的代价。曹操除了思想上骄傲轻敌,还错误地估计了形势,既没看到己方的劣势,又没分析敌方的优势。最为关键的是,他忽视了江河作战的特殊性。仓促出师的结果是损兵折将、丧师失地,不仅到手的许多战略要地丢失了,而且元气大伤,不得不退回北方。孙、刘的力量在这次战争后分别得以壮大,曹操集团也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