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转折
近来温习嵇文甫先生1934年发表的《左派王学》、吴泽先生1949年发表的《儒教叛徒李卓吾》等,深感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转折点,应该是从嵇先生所说的左派王学开始的。
王阳明是我国著名思想家、儒家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的心学有三大核心观点,一是“心即是理”“心外无物”;二是“知行合一”,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三是“致良知”,即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圣凡平等”,“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各个事物。“心即是理”是开端,“知行合一”是实践,“致良知”才是根本目的。三者是必然的递进关系,进而形成一个统一整体,缺一不可。那么这三大观点有何革新意义呢?
嵇先生说,王阳明的学说客观上具有思想启蒙作用,从“心外无物”这句话,人们可以推导出心之外没有皇帝、“三纲五常”,所以受到左派王学影响的曹雪芹才会在《红楼梦》第六十八回里,借王熙凤的口说出“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从“心即是理”“致良知”这些话,人们可以推导出人人平等的思想,王阳明以“良知”为成为圣人的根据,“致良知”为成为圣人的保证,主张圣人与凡人只有一步之遥,这种区别,就看每人能不能致得自己内心的“良知”,如果能“致良知”,即使是一字不识的“愚夫愚妇”,也同样可以成为圣人。
在王阳明的弟子传人中,有右派王汝中、钱洪德等人,他们大都属于社会上层人士,思维停留在孔孟儒学的圈子里。而以王艮为代表的泰州学派则属于王阳明弟子中的左派,他们多来自劳动阶层,如樵夫、陶匠、农民。他们的活动接近劳动群众,反映他们的思想愿望,主张“百姓日用即道”。这种观点包含了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平民思想,它崇尚人性,反对封建禁欲主义的说教。强调身为家国天下的根本,以“安身立本”作为伦理道德的出发点。指出“正人必先正己”,“正己”就是“正身”,“正身”应人人平等,包括统治者在内,概莫能外。这样的观点,与那些封建统治者只要求平民百姓“正心”的观点有着天渊之别。
李卓吾是左派王学中的杰出人物。李卓吾对封建社会的君尊臣卑、男尊女卑、重农抑商等,痛加批判,主张“革故鼎新”,解放思想。第一,李卓吾劝人不要片面迷信儒家经典。第二,李卓吾以民本思想批判专制君权,提出“天之立君,本以为民”的主张,表现出对专制皇权的不满。第三,李卓吾认为讲求功利无可非议,坚决不同意道学家宣传的“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说法,强调“不言理财者,决不能平治天下”。第四,李卓吾主张个性解放、人类平等。他自幼“便倔强难化,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释”,主张每一个人都应凭心自断、自为是非,不要盲从过去圣贤的是非标准。他认为按照万物一体的原理,社会上根本不存在高下贵贱的区别。老百姓并不卑下,自有其值得尊贵的地方;侯王贵族并不高贵,也有其卑贱的地方。第五,李卓吾主张尊重妇女,实行婚姻自由。他反对歧视妇女,批判了那种“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的说法。当有人说“妇女见短,不堪学道”的时候,他驳斥说,人们的见识是由人们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并不是先天带来的。他主张婚姻自由,热情歌颂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恋爱的故事。
因此,左派王学动摇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明末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左派王学是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走向近代转折点的开始。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