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探店不能沦为“探钱”

  如今,打开短视频平台,经常可以刷到各种各样的探店视频。作为第三方测评,探店连接了消费者和实体商家,如果能够做到客观真实,就可以帮助消费者作出正确选择,助力消费复苏。但记者在采访时发现,随着探店博主越来越多,出现了诸如“虚假种草”“变相打广告”“吃霸王餐”等问题。(4月3日《工人日报》)

  互联网时代,流量经济之下,探店的风行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消费者可将探店主播的分享推荐内容作为消费参考,更便捷寻找到自己心仪的商品和服务,或者以此避雷某些不良商家;商家也能通过探店推荐获取流量关注,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毕竟“酒香也怕巷子深”,这本应是多赢的局面。

  但是,随着探店短视频的发展,行业缺乏规范、入行门槛低、博主素质良莠不齐等问题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进而滋生了种种乱象,探店也逐渐不再受到民众和商家的普遍认同。现在网络平台中很多探店已经从最初的“分享”,变成了一种营销手段,探店更多是“探钱”。推广费直接关系着对探店的评价,虚假宣传、流量造假、以探店之名吃霸王餐,甚至恶意找茬要挟商家“被探店”等乱象频现。这不仅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也损害了商家、平台及探店行业自身的信誉,更可能损害市场公平竞争和良性发展环境。

  探店主播也是消费者,目前,针对此类新兴行业的规范还不够完善,像菜品是否好吃、应该给好评还是差评等具体问题,主观性强,监管部门很难认定,这给一些不诚信的个人或商家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事实上,当探店博主借探店名义收取推广费,就属于广告营销,而不再是作为消费者的分享推荐。《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规定,互联网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能够使消费者辨明其为广告。对于竞价排名的商品或者服务,广告发布者应当显著标明“广告”,与自然搜索结果明显区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面对各种探店乱象,相关部门一方面应尽快健全细化相关法律法规,对探店行为进一步规范,法律责任进一步细化,让监管部门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应根据《广告法》《电子商务法》等法律法规,建立有效的综合管理机制,落实各方监管责任,加大治理力度,对违规探店主播给予惩处。同时,督促直播平台健全管理机制,开放举报通道,及时查处违规主播,对违规主播予以限制、公告、封号等手段约束。

  整治探店行业乱象,还需要个人及行业加强自律,提升修养,提高社会责任感。探店,探的应是口碑和质量,是真诚的分享和表达,如此才能收获真正的粉丝和流量。只有更多从业者主动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推动整个行业良性运转,共同做大探店类内容的市场。这要求探店博主必须守住诚信底线,为公众提供真实客观的评价内容。消费者也要不断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如果发现自身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及时保留相关证据,依法维权,倒逼行业不断加强规范建设,从而健康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