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中国特色法学教材体系的构建
教材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法学教材建设是法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事关国家法治建设。今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实施保障等进行系统谋划,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理论支撑。其中,《意见》指出:“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统领,通过抓好核心教材、编好主干教材、开发新形态教材等,构建中国特色法学教材体系。”新时代应当如何构建中国特色法学教材体系?笔者认为,可以从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实施路径、保护措施四个方面进行考量。
指导思想
新时代中国特色法学教材体系的构建,应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统领。《法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21年版)》明确,法学专业核心课程采取“1+10+X”分类设置模式。其中,“1”指“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意见》提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全方位占领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阵地,教育引导广大法学院校师生和法学理论工作者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实践者。我们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到各法学学科的教材编写和教学工作中,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扎实法学根底的法治人才。要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的研究,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统领,推动形成适应全面依法治国要求、立足学术前沿、门类齐全、学段衔接的法学教材体系。
建设原则
坚持政治性,遵循法学学科发展规律。教材作为特殊的知识载体,在知识选取、组织和呈现上天然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体现出较强的政治性。法学教材尤其要注重政治性,要充分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具体来讲,既要坚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出发,总结中国方案、提炼中国经验,又要注重对中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彰显法治的中国精神和民族品格,增强中国人民的法治文化自信;还必须警惕和防范西方所谓“宪政”、多党轮流执政、“三权鼎立”等政治思潮的侵蚀影响。
坚持学术性,体现教材的基本属性。应当坚持教材的通识性,科学、准确反映课程的基础知识,阐释清楚学界普遍认同和定型的知识体系。应当遵守法学学科学术规范,进行严密逻辑推演,建构科学理论体系;坚持学术创新,紧跟学术前沿,不墨守成规、因袭旧说。
坚持实践性,符合法学人才培养规律。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新时代背景下,法学教材建设应当以实践为导向,不仅要阐释清楚法学原理,而且要讲清楚原理在实践中是如何应用的,要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力争实现教材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养成的双重功能。
坚持创新性,适应新技术发展需求。在教材内容上,要适应法治建设新要求,加强社会治理法学、科技法学、数字法学、气候法学、海洋法学等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教材建设。在教材形式上,应当综合运用多种介质,研发表现力丰富的新形态教材,弥补传统纸质教材所缺乏的立体性、互动性,并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教材及时更新,使知识的传递更为灵活迅速且人性化。
实施路径
对照《意见》的明确部署,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推进中国特色法学教材体系建设,充分反映全面依法治国发展成就。
抓好核心课教材建设。核心课教材历来是法学教材建设的主体和重点。抓好核心课教材,就是要巩固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为统领的法学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以下简称“马工程”教材)在法学教材体系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及时更新修订,拓展“马工程”教材建设的覆盖面,提升其影响力。此外,依据教育部2022年发布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建设推进方案》,还要重点建设好中国法学系列教材,更好地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丰富中国理论,用中国话语阐述中国发展。
编好主干教材。在核心课之外,各高校根据教改实践、学科优势、师资力量开设了不少主干课,这些课程对于法科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开拓国际视野都大有裨益。为此,不仅要创新编写法学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教材,如国家安全法学、党内法规学、纪检监察学、社会治理法学、人工智能法学等,而且要统筹规划、集中优势、组织编写涉外法学教材,如加强英文等语种涉外法学教材建设,编写形成具有交叉性、创新性的国际法、国别法和国内法中的涉外法学教材体系。
开发新形态教材。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出现了一批法学与新技术交叉、融合的新兴课程,法学课程的形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适应教学实践需求出发,就要着力研发新形态教材。例如,对于立法变化频繁的教材、法规汇编类教辅用书,可采取活页式;对于实践实训类教材,可采取工作手册式;对于法律职业资格备考教材,可开发成有声书;对于那些配备有丰富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的教材,则可考虑制作数字课程。
保障措施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教材建设工作,国家成立了教材委员会、课程教材研究所,组织遴选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等,发布了教材建设规划和多个教材管理办法,组织开展了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工作。这一系列顶层设计和建章立制,充分体现了教材的国家事权地位。根据《意见》的规定,为建设好中国特色法学教材体系,还应做好以下工作:
加强教材分级分类审核,坚持凡编必审。即国家统编教材由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核;中央有关部门、省级教育部门审核本部门组织编写的教材;高校审核本校组织编写的教材;专家学者个人编写的教材由出版机构或所在单位组织专家审核。
严格把握教材编写人员资质条件。为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全面性和时效性,要打破教材只能由高校教师编写的惯例,主动邀请法律实务部门的专家学者、律师、法官、检察官等参与编写工作。
教材出版实行出版准入和备案制。出版社不仅要成立专门政治把关机构,把好教材政治关,还要加大经费投入,建强工作队伍和专家队伍,把好教材学术关。
中国特色法学教材体系是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事权视域下实施法学教材建设的必然路径。尺寸教材,悠悠国事。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必须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统领,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中国特色法学教材体系,为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