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守正创新中践行新时代法学教育的初心使命
编者按: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承担着为法治中国建设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提供科学理论支撑的光荣使命,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印发后,各地区各部门迅速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今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进一步构建内容科学、结构合理、系统完备、协同高效的法学教育体系和法学理论研究体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法学专家学者,持续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提供了行动指南。法治建设,人才为要。我们要紧盯办学定位、把握时代主题,突出综合施策、坚持守正创新,全力提升法学教育教学效能和质量,努力培养大批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高素质法治人才,为建设法治中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领会《意见》精神,加强和改进法学教育,不断完善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扎实法学根底的法治人才,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法治人才培养的根本性问题。方向准,方能把握大势、明确定位、行稳致远。我们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把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重要使命,立足“两个大局”,聚焦为党育才、为国育才,着力培养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法学专业大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理想信念,把牢正确政治方向,在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坚决反对和抵制西方所谓的“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等错误观点,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崇德明法、德才兼备的新时代法治人才。把握根本遵循。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深入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全方位占领法学教育阵地,教育引导广大法学专业学生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实践者。注重德法兼修,教育大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热爱人民;加强法学专业教育,培育学生崇尚法治、捍卫公正、恪守良知的职业品格,大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突出思政引领。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对法学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法学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开好思政课程,坚决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扎实做好学校各层次的党建思政工作,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法学教育方针,在把好方向、管好阵地、建好队伍中培养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新时代法治人才,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大厦人才之基。
加快完善更新法学教育体系。法学教育是培养法治人才、建设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的基础工作,完善法学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法治人才培养第一阵地作用,自觉遵循法学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着力提高法学教育、教学水平,努力为造就一大批新时代高素质法治人才贡献力量。第一,深化法学学科、专业建设。紧扣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发展需求,建立回应中国问题与现实急需的法学知识体系,优化法学学科、专业设置,组织编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教材,完善法学专业课程体系。大力发展新兴学科,推进法学与其他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加强专业内涵建设、“金课”建设、理论研究,持续健全法学学科整体布局,将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教育教学思想落实在专业建设中。第二,推进法学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法学教育与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深度融合,探索推进个性化、情景式和体验式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生动性、吸引力和实效性。挖掘学科、教学、教材体系中蕴含的法学教育资源,构建大法学教育体系;着眼培养更多复合型、创新型法治人才,探索实施跨专业跨学校联合培养、本硕博贯通培养、双学位培养等制度,全面优化法治人才培养质量。第三,健全协同育人制度、机制。聚焦整合资源、突出实践锻炼,加强校企、校地、校所合作,发挥政府、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企业等在法治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通过组织开展法律咨询等公益志愿服务、选派理论水平较高的专家到高校任教等措施,建立优质司法资源进学校、进课堂工作体系,切实强化实际工作部门法治人才培养第二阵地作用。
注重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们面临的外部风险挑战明显增多,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善于处理国际事务的国际化高层次法治人才。形势决定任务。我们要以国家战略需要为导向,加强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重点做好涉外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人才、国际组织法律人才培养工作,更好服务对外工作大局。一方面,加快涉外法学专业建设。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战略,聚焦培养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善于维护国家利益、勇于推动全球治理规则变革的高层次涉外法治人才,开足本科教学国际法课程,加大国际法在考试选拔和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比重,推动国际法升级为一级学科;合理设置涉外法学教育课程,积极构建国际法、比较法、案例课程、实务课程等完整的涉外法学课程体系,推动开创法学教育新局面。强化国际政治、国际经贸、世界历史、跨文化交流等课程教学,建立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助推培养高层次涉外法治人才和精通科技、法律等交叉融合知识的服务型法治人才,全面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法治实践。另一方面,构建涉外法学教育体系。开展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清醒认识“我是谁,跟谁走”的根本问题,心怀“国之大者”,增强自身定力,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在实施涉外法学教育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采取校际合作、贯通培养等方式,创新探索复合型、实践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协调引进涉外实际工作部门的实践教学资源,邀请具有涉外法律服务经验的专业人士参与指导学生,丰富培养形式,增强培养效能;积极与国际组织、境外机构合作,设立实践基地、实训平台,强化涉外法治人才实战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为保障和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法治人才支撑。
加强法学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好法学教育、培养法治人才,关键在法学教师。教师队伍素质高,方能更好育才树人。我们要大力推进法学教师队伍建设,引导教师成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大先生,为政法院校实施法学教育提供坚实的人力保障。提高法学教育素养。发挥好教研支撑作用,创新发展法学理论研究体系,引导教师加强扎根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法学理论,作出科学总结,提炼规律认识,有效回应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问题,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不断提升法学理论素养。开展教育培训,建立健全法学教师“走出去、引进来”、人才交流合作等机制,引导教师遵循法学教育规律,提高法学教育能力,努力打造理论功底深厚、熟悉国情、业务素质一流的法学专业教师队伍。聚焦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法学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引导教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教师;促使法学教师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更好担起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的责任,促进法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强化教师队伍管理。秉持鲜明的人才培养导向、潜心治学导向、服务党和人民导向,打造专兼结合、业务素质一流的师资队伍;坚持制度规范与法律约束相衔接,健全、完善教育、规范、监督、奖惩等机制,激励教师以德立身、自觉履职、担当作为;强化关心关怀关爱,提高、改善教师待遇,弘扬尊师风尚,让广大法学教师心无旁骛潜心钻研、安心从教、铸造精品,推动开创法学教育新局面。
创新发展法学理论研究体系。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原创性贡献,探索构建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立足国家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法治领域,加强新技术新业态新应用领域法律制度供给研究,有效回应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问题。完善科研考核评价制度,创新有组织科研攻关模式,健全学术规范监督机制和学术期刊管理体制,促进法学理论研究高质量发展。深化法学学术交流合作,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繁荣世界法治文明。
(作者为甘肃政法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