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风清景明时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当和煦温柔的春风轻轻袭来,稀疏淡雅的春雨绵绵而至,含苞待放的花儿悄然绽放时,这一切都昭示着清明节即将到来。

  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满阶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佳节清明桃李笑”等名句,都是对清明时节天地物候的生动描绘,而这时节也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光。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清明节挂系着人们一种特殊的情结,总能勾起人们对往事的追溯、怀念以及被悲欢离合浸染的乡思情结。每逢清明,人们自然会想起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人描写了清明时节江南烟雨朦胧的景象以及路人心中的哀愁和感伤的情怀。说起清明节的来历,人们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相传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一次在他又累又饿无力站起时,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十九年后,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到了唐朝,清明节与寒食节合二为一,拜介子推的习俗也演变成了清明扫墓的习俗。柳宗元在《寄许京兆孟容书》中这样描述清明节到来时的场景:“想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墓。”而白居易有《寒食野望吟》诗:“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写的正是清明节扫墓祭祀、缅怀先人的情景。直至今日,人们依然保留着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清明节那天,连空气中也仿佛弥漫着悲伤的气息,在先人的墓前,人们充满虔诚地低首鞠躬,寄托着人们内心的那种认祖归宗的情怀以及对逝去先人的深深怀念。

  清明节前后雨水增多,绿草如茵,桃红柳绿,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乍暖还寒的天气已经过去,大地呈现出春和景明之象,正是人间春浓时。在这个生机蓬勃的时节,除了去告慰心中深沉的哀思和寄托外,也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的好时节。“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宋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文情并茂地描绘出了人们郊游踏春、惬意地融入大自然、因恋春流连忘返日暮方归的画卷。明代王磐的散曲《清江引·清明日出游》则把清明节的民间习俗表现得淋漓尽致,“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真是丰富有趣。在这风清景明的日子里,人们走向大自然,赏花、种树、放风筝、仰望流云,感受明净澄澈,不负大好春光,好好珍惜当下,珍惜爱的人,亦是弘扬清明节文化的意义所在。清明节的来临,勾起了人们的万千思绪,古人写清明的诗作很多,或记事、或寄情、或抒怀。除了唐代杜牧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外,宋代高翥的《清明》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写出了人们哀思逝者的悲痛心情。黄庭坚的《清明》诗别具一格:“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诗人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他感慨地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蓬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而宋人王禹偁在《清明》中曰:“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诗句描写了一个穷苦的读书人,清明节那天没有像平常人那样外出踏青,也没有邀约朋友饮酒作乐,而是从邻居那里乞得新火,借火光来读书,古人那种读书的毅力值得我们学习。“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面对清明节时不同的心境,表达的意境也就各有不同。

  一朝春醒时,风清日月明。伴随着清明节的到来,一切都是那么生机盎然,一切都是那么鲜活美好。几千年的时间陈酿赋予了清明厚积的人文情怀,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气韵。它既有祭祀祖先英烈的悲伤之情,又有踏青游春的欢笑之声。那些庄重的仪式,正是一个民族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守望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