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民法主题公园让民法典深入人心
在休闲中普法 在普法中休闲
“一句法条,一纸契约,一段故事,一节时光。”深圳民法公园民法博物馆内的结语道出了深圳民法公园带给游人的感受。2021年,深圳民法公园在深圳市龙华区正式开园,整个公园呈现“一环一轴一馆四分区”的布局。“一环”指的是“民法环”,一轴指的是“民法纪年轴”,一馆指的是“民法博物馆”,“四分区”指的是将公园整体分为门户活动区、主题观景区、滨水共享区、林间游赏区,民法历史、民法故事、民法知识等民法元素贯穿始终,打造出全景沉浸式法治文化阵地。
“民法”元素浸润人心
2020年5月28日,伴随着人民大会堂里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国的民事权利保障开启崭新时代: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诞生。在深圳民法公园入口处就可以看到红底白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标志,引领人们走进这部社会生活百科全书。
在民法公园内,由11块大型景石组成的高低错落的民法墙上面镌刻着民法的概念、由来、基本原则、民事权利、民法体系等相关内容的法律条文。民法墙一侧矗立着马克思、西塞罗、谢怀栻等10位古今中外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法律名人雕塑,相关的名人名言也被刻在公园的不同角落。
“民法环”依山而建,盘桓在公园的林间,是整个公园的点睛之笔,这里记录了“华仔”一生与民法典的故事,一个个小故事引出民事主体权利能力、民事主体行为能力、代位继承等专业名词,“华仔”在胎儿时期能否继承父亲的遗产、16周岁时购买电动车的合同是否有效、未达法定婚龄时给女方的彩礼可否要回等法律问题被逐一解答,人们可以边逛边学。“法律名词+‘华仔’故事+法律释义”,“民法环”围栏用通俗易懂的小故事传递民法典相关知识。
在公园的各个角落里,还用不同景观或建筑将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合同编、继承编、物权编、侵权责任编、人格权编等分则内容融入园区。比如在民法典中独立成编的人格权编雕塑上面镌刻了民法典规定的内容,涵盖民事主体享有的人格权利,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龙华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设在公园内,以法治实践很好普及了民法典婚姻家庭编中的相关内容。
“设计+科技”加持 寓教于乐
龙华区司法局工作人员介绍,整个公园颇具匠心的设计为宣传民法典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游人一进园内先看到的便是民法纪年轴,这条纪年轴全长189米,宽4米,从南到北贯穿整个公园,是我国民法发展史时间轴,从“五四宪法”到民法典,铺陈展现着我国民事立法大事件,记录着我国民法发展的光辉历程。
而“华仔”一生与民法典的故事,之所以以圆形设计呈现,是因为在周长一定的情况下,圆的面积最大,这象征着民法典对人民权利的最大限度的保护,并且这种保护是始终如一的。公园内水景“天平池”的设计以“天平”为灵感,取“法平如水、公正为民”之意,传递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态度。在园内婚姻登记处,龙华区民政局以“花好月圆”为建筑设计理念,外形通过外环廊架,补充了现有建筑半圆的形式,有韵律的竖向百叶则营造了浪漫的氛围。
此外,园内还充满科技元素。作为深圳民法公园重要组成部分,民法博物馆突破博物馆藏品展陈时空限制,打造成“数字化、信息化、内外联动一体化”的智慧型数字博物馆。馆内收藏了各类具有较强民事法律特征的书籍、图片、资料、文物,呈现了从先秦时期到现代民事法律的发展历程以及特点,客观、真实、全面地再现了中国民事法律发展史。馆内还设置了体感互动装置,将展厅内容整合为民法典知识问答题库互动游戏,通过体感互动,激发参观群众的参与感,提升普法实效。
花样普法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今年1月,在民法典施行两周年之际,深圳民法公园通过开展模拟法庭、主题展览、公益法律咨询等系列普法宣传活动,让民法典走进千家万户。龙华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每个月民法博物馆会举行各种主题的法律月展览、专项展览,供群众学习,周末还开展免费法律咨询、民法讲座、模拟法庭等多种多样的普法活动。
民法讲堂、模拟法庭设在民法博物馆内,据介绍,民法讲堂内容与模拟法庭案件可以达到形式和实质内容上相契合,“民法讲堂讲过了买卖合同,模拟法庭就会挑选买卖合同相关的案件。”群众可以通过“龙华司法”公众号线上预约或者现场报名参与,近距离体验民事案件的处理,最大程度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宣传功能。此外,民法博物馆内还设有专门的青少年民法教育基地,小朋友们在游览中就可以通过真人短片、动画短片、民法故事全集等观看到“华仔”的一生系列普法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