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持久战》看法学论文写作

如何撰写读者友好型的法学论文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表示,文章“不但是要让人看懂,还要让人不费力就能看懂”,可称为读者友好型写作的权威注释。毛泽东同志的经典军事著作《论持久战》通俗易懂,该文的表达特点对于我们如何撰写读者友好型的法学论文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使用比喻、举例,使论证一步步具象化,让读者更容易理解。《论持久战》“犬牙交错的战争”一节在论证国际范围内的敌我包围时,采用三层递进方式进行论证:第一,指出这种包围是侵略战线与和平战线的关系,并紧跟一句话具体解释,即“敌以前者来包围中、苏、法、捷等国,我以后者反包围德、日、意”,这仍是比较抽象的。第二,文章紧接着用民众熟知的如来佛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底下的故事,比喻我们对法西斯侵略主义者的包围,这让读者可以形成关于此种包围的图像。第三,文章承接这个比喻,以建立太平洋反日战线为例,引读者思考身边的斗争实际。这样,抽象的侵略战线与和平战线关系,通过比喻、举例,一步步具象化,最终将作者的观点完整、简单、直接地传达给读者。

  这启发我们论证时要代入读者思维,要判断所使用的表达是否易为读者理解。一篇好论文是作者思维、读者思维的有机融合。论文首先是作者思维。但论文的意义在于传播,必须以易于读者理解作为表达目标。对于比较抽象的理论论证,必须考虑怎样写作可以让读者更明白。自说自话,陶醉在自己的表达中,不考虑读者视角是不足取的。这会给人一种“飘着写”“不落地”的感觉,自然难以让人理解。

  同时表达多类型逻辑关系,使段落结构更精练。《论持久战》一文多次出现同时表达多类型逻辑关系的情形。以“问题的根据”一节论证日本特点的段落内容为例。该段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的并列形式阐述日本的四个特点。同时,运用关联词、承上启下的短语表现各层次间的逻辑关系。第一层次阐明当时的日本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第二层次开端使用“然而”一词,笔锋一转,阐述当时的日本虽强但战争是退步和野蛮的。第三层次开端使用“还不止此”短语,表达了相对于第二层次的递进关系,进一步论证当时日本的不足之处。如此,既并列表达了当时日本的四个特点,亦同时表明或转折或递进的逻辑关系。再如,在论证中国坚持抗战的因素客观决定了中国人不会妥协时,文章写道,“中国坚持抗战的因素有三个:其一,共产党,这是领导人民抗日的可靠力量。又其一,国民党,因其是依靠英美的,英美不叫它投降,它也就不会投降。又其一,别的党派,大多数是反对妥协、拥护抗战的。”用“其一”“又其一”“又其一”,既表明了三者的并列关系,又表示后二者相对于前者处于相对次要地位,准确运用表示逻辑关系的词语,从而变两步论证为一步。

  法学论文写作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需要表达多项论证内容及各项内容逻辑关系的情形。有的作者可能会采取先论证多项具体内容,后论证各内容之间逻辑关系的两步论证方式。《论持久战》一文,提示我们可以通过使用关联词、表示逻辑关系的短语或词来同步论证各项内容间的逻辑关系,使段落结构更为精练。

  巧妙提示论证脉络,以吸引读者紧跟作者思路。从某种意义上看,论文是作者与读者的对话。作者要善于展现自己的论证脉络,牢牢吸引读者紧跟自己的思路,这样读者才会更容易理解作者表达的内容。《论持久战》一文多处巧妙地提示论证脉络。如,运用小结概括收尾较长的论证。在“问题的根据”一节,论证日本四个特点的段落将近800字。虽然该段的四个层次非常清楚,但由于内容较多,读者难以很快记住所有观点。在该段最后,文章写道:“总起来说,日本的长处是其战争力量之强,而其短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国际形势之寡助。这些就是日本方面的特点。”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上述内容,使读者能够很快把握前文的观点,便于跟进下文的论证。再比如,用过渡句明确提示前后论证脉络。在论证持久战具体方针、阐述日本当时的强进攻姿态时,文章写道,“所有这些,都是由敌强我弱这个特点造成的。这是一方面的情形。”紧接着,下一段以“然而在另一方面,则适得其反”引领该段论述。“这是一方面的情形”与“然而在另一方面,则适得其反”鲜明表达了前后论证脉络的连续。这启发我们在写作时,也要有意识地向读者明确地提示论证脉络,方式可以包括做小结、用过渡表述串联上下文关系等。

  多用短句,如果必须用长句,则逻辑层次非常清晰。许多论文中长句比较多,甚至有的一个句子近200字,这不利于读者理解,也会影响读者紧跟作者的论证思路。通常情况下,短句可以供作者在大部分情况下表意所需,不需要刻意写长句。当然,长句宜于表达较为复杂的内容和严密精确的观点,有其必须运用的场合。需要注意的是,长句必须表意清晰,其运用的关键在于逻辑层次清晰。《论持久战》一文中的长句表意非常清晰、流畅,这与其准确、综合使用标点符号、标志性词语以清晰表达句意逻辑层次直接相关。

  《论持久战》一文使用的长句,根据结构不同可分为三类:总分、并列及其他结构。总分结构,如“抗日战争和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坚持,是由于许多的因素:全国党派,从共产党到国民党;全国人民,从工人农民到资产阶级;全国军队,从主力军到游击队;国际方面,从社会主义国家到各国爱好正义的人民;敌国方面,从某些国内反战的人民到前线反战的兵士”。该句子以冒号与分号结合,鲜明地表示总分层次。通常情况下,这类结构常以标志性词语表示层次,如在论证中国进步的表现时,文章写道,“在于它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国家,已经有了资本主义,有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有了已经觉悟或正在觉悟的广大人民,有了共产党,有了政治上进步的军队即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红军,有了数十年革命的传统经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十七年的经验。”“在于”所引领的是总括,下面用六个“有了”进一步并列表达了具体进步的地方。并列结构,如论证中日双方特点的客观性、全面性时,文章写道:“这些特点是事实上存在的,不是虚造骗人的;是战争的全部基本要素,不是残缺不全的片段;是贯彻于双方一切大小问题和一切作战阶段之中的,不是可有可无的。”同时以分号及“是……不是”为标志词语表达并列层次。其他结构,指除总分、并列之外的其他类型,比如转折、因果等。该类结构的长句以虚词(如关联词语)的准确使用来勾勒清晰的逻辑层次,如“在今天,虽然存在着许多困难条件,规定了抗日战争是艰难的战争,例如敌人之强,我们之弱,敌人的困难还刚在开始,我们的进步还很不够,如此等等,然而战胜敌人的有利条件是很多的,只须加上主观的努力,就能克服困难而争取胜利”。该句的主干结构是“虽然……然而”表示的转折关系,核心意思是:虽然现在困难,然而能争取胜利。“虽然现在困难”的意思层次下,用“例如”引领四个并列分句进一步说明。在“然而能争取胜利”的意思层次下,用“只须……就”引领条件状语从句说明如何战胜敌人。在使用长句的场合,应该有意识地去勾勒长句的逻辑层次,可以视需要采取诸如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标志性词语、关联词语的方式。

  擅长在单一句中同时表达多重意思。毛泽东同志非常善于在单一句中同时表达多重意思。因为用字少,而每个字、词组所表达的意义更丰富,即表意的质效更高,语言自然就有洗练的感觉。这类表达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比比皆是,以下列举一二:

  同时描绘两幅图画。在描摹运动战的样态时,文章写道:“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强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前进”“后退”是在说运动的方向,是前后的、线性运动的图像;“集中”“分散”是在说趋势,是向中心聚集及远离中心的图像。四个“迅速”强调对速度的要求。简短一句话生动描摹出两幅图像。

  同时表达多种时态。在论证中日战争互相矛盾的基本特点部分,文章指出,“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双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规定了”“规定着”分别表达了一般现在时态、现在进行时态。对于时态的表达,中文没有与英文对应的语法结构。文章使用“了”“着”等虚词起到了同样的表达效果。

  同时表达多重角度。如“抗日以后,政治动员也非常之不普遍,更不说深入”。“普遍”是从空间角度,“深入”是从程度角度。相同的还有,“至于就游击战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空前广大和空前持久的意义说来,它的战略地位是更加不能轻视的了。”“空前广大”是从空间角度,“空前持久”是从时间角度。“……虽然丧失若干土地,还有广大的回旋余地,可以促进并等候国内的进步、国际的增援和敌人的内溃……”对国内的进步、国际的增援、敌人的内溃,同时表达出促进、等候两方面的意思。另外,巧妙利用同义词的细微差别,在同一角度下呈现出不同维度。如“敌之一方很不确实,但也有朕兆可寻,有端倪可察,有前后现象可供思索”。朕兆、端倪二词皆有显露出某种迹象的含义,但二者感情色彩不同。前者含贬义,后者不含感情色彩。“前后现象”则是从时间维度。同一句话中表达了三个维度。在单一句中表达复合意思,非常考验运用文字的功力。但一旦能熟练掌握,则文字的表意质效大幅提升,文字会非常洗练。上述所列举的类型,可以为我们写作时尝试模仿。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从伟人著作中学习文字表达,也是我们在法学论文写作中缅怀伟人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