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国建设背景下如何加强公共执法规范化

  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我国大力建设“数字中国”,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收获了一批创新成果。同时,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公众频繁使用微信、微博、抖音等网络工具,使信息的生成和传播速度更迅捷,这对加强公共执法规范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信息传播特征的变化对公共执法的影响

  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数字治理体系更加完善。随着数字中国建设的加快,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日益多元化,门户网站、搜索引擎、虚拟社区、网络游戏、手机短信、网络电视、元宇宙、智能机器人等都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这使得信息传播日渐多元化、碎片化、虚拟现实化、跨时空化,也进一步要求加强公共执法规范化、法治化。

  数字时代对公共执法的影响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数字化、信息化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展示执法全过程的互动平台,在执法部门和公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它可以增进执法者与公众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建立起基本信任,并在此基础上增进执法者能力提升。大数据时代,信息的采集、储存、传播日益便捷化,这为展示执法过程、还原案件事实真相提供了良好条件,可以有效提升执法者的执法办案能力。另一方面,公共执法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同时,使得执法者的执法全过程处于全流程监督之下,执法者的执法失范、执法不当甚至执法瑕疵行为都可能因舆论引发极大压力。这不但使执法部门的形象受损,还会影响政府公信力,而这无疑对执法人员的素质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加强公共执法规范化的路径

  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给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管理、社会治理、人民生活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面对上述挑战,公共执法部门应当持之以恒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切实把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体现在每一次执法活动、每一个执法环节。总体来看,应当做好以下几点:

  提高思想认识。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深入推进严格执法,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感教育,使执法人员真正肩负实现公平正义的重任。

  切实加强执法行为规范化建设。加强执法行为在操作上的流程化管理,最大限度减少执法行为在程序上的错误。完善执法责任制度,使执法者确立责任意识。加强公共执法细则制度建设,使每一个执法行为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细则可对照。强化内部执法监督,明确执法部门内部纪委、监察、督察、法制、审计、信访等部门的职责,建立起相互配合、运转协调、监督有力的执法监督工作机制,保障各项监督措施落到实处。

  改善执法装备,增强执法人员的现场处置能力和自我防范能力。执法常常需要应对许多始料未及的问题,因此加强执法人员专业培训显得尤为重要。这类培训应当以问题为先导,面向实战,特别是强调如何在镜头下执法,如何运用移动互联网终端执法。

  建立健全数字化执法办案系统和执法后勤支援系统。科技为制度赋能,在充分调研的状况下,执法部门应立足实际,为执法办案系统进行大数据化改造,打通信息壁垒,建立跨部门联动,以使执法办案流程更为便捷、高效。优化执法办案流程,并做到每个执法环节都全程留档。执法是执法机构在“前台”的执法行为输出,执法部门的“后台”应有一套数字化后勤支援系统随时待命,以应对执法行为在“前台”现场遭遇的各种情况。这套系统大致应包括后台指挥系统、网络数据服务系统、执法增援联动系统等。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类案同判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XFX0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