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奋力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吉林路径提供法治支撑

  2月20日召开的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扩大会议,系统总结了2022年法学会工作,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法学会的各项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法学会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吉林省法学会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政治引领、理论研究、服务法治实践等方面下更大功夫,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奋力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吉林路径提供法治支撑。

  加强政治建设,提高工作“引领力”。始终坚持党对法学会工作的全面领导,团结带领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依托在“长春智慧法务区”打造的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培训实践基地,组织法学法律专家成立习近平法治思想课题组,协调多家研究机构入驻,持续深入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习宣传工作。进一步发挥政治建设的统领作用,探索多元化、多层次、多方位的应用场景,做好学习培训、法学研究、法律实践、成果展示等工作。

  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化理论研究。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凝聚各方面资源力量,组织引领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紧紧围绕党委和政府重要法治建设规划、重大立法事项、重点改革举措等,加强调查研究,集中进行攻关。引领、繁荣法学研究,推进法学理论创新、法律制度创新和法治文化创新,促进法学研究成果推广和应用,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服务。加强完善公益诉讼制度、涉案企业合规等重点检察理论研究,以点带面,带动全省法学研究水平整体提升,努力拿出在全国“叫得响”的理论研究成果。依托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深化法学会与司法实务部门的合作,积极邀请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依法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依法创新能动履职,深化溯源治理。

  加强载体建设,提高工作“影响力”。目前,法学会工作有“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等法治宣传载体,实践中效果比较好。这说明一个好的载体,对打造品牌、提高工作影响力非常重要。下一步,我们将依托法学会现有载体,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讲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动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法治宣传教育中的应用,更多采取“互联网+法学会”模式开展工作,利用数字化技术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视频释法”“网上咨询”“法律诊所”等形式,为群众提供便捷的法律服务,宣传展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新进展新成就,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提升法治宣传传播力和引导力,不断提高法学会影响力。

  加强人才服务,提高工作“创造力”。积极参与法学教育改革,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通过组织开展实地调研、课题研究、学术研讨、评奖评选、人才举荐等方式,推动优秀法学人才脱颖而出,重点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深厚、熟悉中国国情的高水平法学专家队伍。一方面,充分发挥法学会的独特优势,组织法学法律人才开展课题研究,着眼深层次老问题多作突破性研究,着眼社会大问题多作创见性研究,着眼时代新问题多作前瞻性研究,力争多出成果、出有创造力的成果。另一方面,积极参与高层次法学人才的培养工作,进一步完善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加强法律专家库建设,深入实施“法务精英”重点人才选育工程,通过组织开展评奖评选、人才举荐等方式,推动优秀法学人才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