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后父母既有探视权利也有教育义务
离婚后,父亲或母亲未探望,孩子是否可以作为诉讼主体,主动要求父亲或母亲对其进行探望?近日,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未成年人请求探望权纠纷案,判决父亲文某履行探望权义务。据了解,这也是民法典实施后四川审结的首件未成年人请求探望权案。(2月9日人民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这条规定,明确了离婚后父母享有对子女的探望权。以往,出现最多的诉讼案件是,孩子父母中的一方因积怨较深或有抚养费支付纠纷等,以各种形式阻挠另一方行使探望孩子的法定权利,之后被起诉至法院。然而这起案件,却是离婚后父亲近一年未去探望孩子,被孩子告上法庭,请求法院判令父亲对其进行探望。此案在维护未成年人权益、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方面,具有典型意义。
在以往的探望权诉讼中,诉讼主体是父或母。未成年子女是否能够作为探望权的诉讼主体,主动要求父母对其进行探望,《民法典》对此并无明确规定。然而,探望权是基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和身份关系而产生的权利,本质上属于亲权,或者说是亲权的派生权利,血缘和身份关系的存在,使得父母对子女都具有抚养、教育的义务。所以,只有履行了探望权,离婚后与子女分开的父或母,对子女才能履行抚养、教育的义务。故此,探望权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既然是一种义务,孩子也可以作为诉讼主体,请求父或母履行探望权义务。
从孩子角度来看,其也具有被探望的权利。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任何一方的关爱和教导,对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探望权的立法初衷,就是为了有效弥补因父母婚姻关系破裂、家庭成员变更,给未成年子女造成的不利影响,呵护被抚养人健康成长。换言之,探望权的设立,不只是为了满足父母离婚后对孩子的情感需要,也是为了便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关怀子女、履行家庭教育责任,最大程度保护未成年人利益,促进子女健康成长的需要。
正是基于这些方面,法院支持未成年人要求父亲对其进行探望的诉讼权利,判决文某履行探望权义务。这充分体现出人民法院主动发挥司法能动性,更好关爱未成年人的司法价值。从探望权的设置目的和意义而言,未成年女子应享有被探望权。“难见孩子”与“不见孩子”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面。从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这一角度出发,人民法院既要破解离异夫妻的“探望困境”,又要努力破解离异夫妻的“探望不作为”,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同时,此案给离婚后拒绝探望孩子的父母敲响了警钟,探望权不可随意放弃,就算自我放弃,法律也不会承认。未成年人的父母无论是离婚或分居,都应当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子女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