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山寨证书”,“事前规制”胜过事后监管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想通过“考证”提升就业几率。一些机构在利益的驱使下,根据这一“市场需求”,随意举办培训、评价、发证活动,乱收费、滥发证,甚至假冒权威机构名义组织培训、评价、颁发证书等。

  这些“山寨证书”不仅加剧了有考证需求的职场人的困惑,也影响了正规职业证书培训市场。近期,根据网络巡查和群众举报情况,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有关部门查实并关停了14个“山寨证书”查询网站。

  据悉,在此之前,人社部已经开展过多次“山寨证书”专项治理工作。“山寨证书”究竟“乱”在哪里?又该怎样根治这种乱象?


  花费近万元参加培训得到的却是“山寨证书”

  赵娟(化名)曾是一家公司的管理人员,因公司发展不景气,她成为第一批被裁减的人员。在家中休息1年后,赵娟决定重新求职,但在招聘网站注册后才发现,已经很少有适合中年人的工作岗位。

  招聘机构的工作人员告诉赵娟,如果她想找到既轻松又高薪的工作,最好能有一技之长,有技能证书,持证上岗。在这家招聘机构的推荐下,赵娟报名参加了一家“专业催乳服务中心”培训机构举办的培训班。这家培训机构向赵娟表示,现在专业催乳师极度缺乏,市场需求十分巨大,培训后就可以给赵娟颁发全国通用的“高级母婴护理师”和“高级催乳师”两张注册职业资格证书。

  在培训机构的“忽悠”下,赵娟缴纳了7000元培训费和教材费、场地费、护士服装费、认证费等共计1000余元的“杂费”后,培训机构将其带到了一家职业学校,在这里,她和十多位年龄相近的中年女性一起参加了6天的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是让她们自行看发放的“教材”,偶尔有一名导师给她们上课和现场操作,内容是教她们如何给产妇催乳等。培训结束后,赵娟顺利拿到了这家培训机构颁发的“高级母婴护理师”和“高级催乳师”两张注册职业资格证书,证书上还加盖有“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认证中心”字样的印章。

  但是,等赵娟拿着这两张职业资格证书求职时,却根本无法找到对口的工作,“持证上岗挣高薪”更成了空中楼阁。赵娟和一起参加培训的其他人员再去找这家培训机构时,才得知职业学校的教室只是培训机构临时租赁的,而她花费近万元所获得的“高级母婴护理师”和“高级催乳师”两张注册职业资格证书,也是“山寨证书”,并不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也不属于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


  “山寨证书”具有极强的迷惑性

  河南省南阳理工学院教育学院的杨天志教授向记者表示,“山寨证书”有的假借行政机关名义,有的利用机构改革磨合期和制度转轨完善期的空子,故意登记使用相近或原政府机关名称,混淆视听,并且使用“权威证书”“官方认证”“就业凭证”“录用依据”等一系列违规字样和标识,以及易产生歧义和具有误导性的字样、图案、水印,具有极强的迷惑性。一些“山寨证书”甚至还建立了职业资格证书查询的“李鬼网站”。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这种“李鬼网站”的伪装层出不穷,编造出上千种所谓“注册职业资格证书”。例如,2022年5月9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方网站发布消息称:通过网络巡查和群众举报,有关部门严肃查处了两个打着“职业资格”的幌子发放“山寨证书”牟取不法利益的典型“山寨网站”。在两个假冒网站中,一个冒用“中国人事考试网”名称和单位标识,网址及内容与人事考试中心官网高度相似;一个假冒网站为“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网”,违规使用国徽,标注“工信部已备案”“官方认证”等欺骗性字样,抄袭人事考试中心主要职责和内设机构有关信息。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如今一些新兴职业越来越受到关注,但这些新兴职业的人才评定体系尚未完善,这也让“山寨证书”有机可乘。例如,“碳排放管理员”在列《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版),但“碳排放管理师”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21年版)》中并不存在,一些培训机构却借题发挥,称随着国家碳市场的发展,对于碳排放管理人才的需求也会大幅提升,拥有“碳排放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将是求职的“敲门砖”,也是用人单位招聘的重要依据,打着“碳排放管理师”考证广告大肆招生,杜撰捏造“碳排放管理师”的证书。

  此外,将并非上岗必备证书包装成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形式,夸大证书含金量、误导求职者,这样的“山寨证书”也有不少。例如,2022年5月26日,新华社以《一家几十人的企业,何以颁发上千种资格证书?》为题,披露江苏英才职业技能鉴定有限责任公司自行编造职业名称,如“导弹维修工程师”“部队政治工作师”“警察管理师”“禁毒师”等,有意混淆职业资格认证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区别,变相开展资格资质许可和认定,并且钻法律的空子、打“擦边球”。


  切断“山寨证书”滋生的土壤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鄢斌表示,一方面,就业压力带来“证书热”;另一方面,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产生和发展,新职业形式层出不穷,在受到劳动者广泛关注的同时,也让一些兜售“山寨证书”的机构乘虚而入。

  我国的职业资格制度于1994年开始建立。在实施过程中,该制度逐步暴露出职业资格过多、阻碍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发挥等问题。2019年12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分步取消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推行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2020年12月底,技能人员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已按程序全部退出目录,转为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并由用人单位和相关社会培训评价组织,按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或评价规范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杨天志表示,将部分技能人才评价权交给市场,由用人单位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按照有关规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确实能够减少政府对于市场方面的干预,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但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依据市场需要备案后,可以自行开展能力水平评价活动,使一些机构窥见了牟利空间,利益巨大而监管没有跟上,也是导致“山寨证书”野蛮生长乱象的原因之一。

  周铭(化名)是一家土地评估公司的部门负责人,他有一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证书》。周铭告诉记者,当初他进入这家土地评估公司时,公司要求他必须有该资格证书,因为按照《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管理办法》,他只有具备这张证书,才能从事房地产或其他资产估价业务。为了能得到这份工作,周铭报名参加了土地估价师全国统一考试。但是,他拿到这张证书后不久,国务院下文取消了土地估价师的准入门槛。

  记者注意到,2013年以来,国务院经过“七连清”,共取消434项职业资格许可认定事项,削减比例达原职业资格总量的70%以上,并且取消了地方设置的各类职业资格,过去职业资格过多过滥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如今,《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21年版)》仅有72项职业资格,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59项,含准入类33项,水平评价类26项;技能人员职业资格13项。

  鄢斌表示,削减职业资格许可认定事项,压缩了“山寨证书”的生存空间。但是,面对技术技能人才评价市场的利益链条,还需要建立成熟的行业标准和培训体系,制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办法,虽然事中、事后监管对“山寨证书”乱象进行打击处罚固然重要,但“事前规制”的前瞻性显然要胜过事后监管。

  杨天志则建议,相关部门应尝试构建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使职业准入门槛多元化,从“以证定人”到“以技定人”,培育“唯实力”而非“唯证书”的社会新风尚。

  山东科技大学副教授吴立志认为,相关部门在引导相关职业技能培训规范发展、推动相关培训评价发证活动步入正轨的同时,各地公安机关也应逐渐重视这类新型诈骗,对与“山寨证书”相关的欺诈、骗取培训评价费用,非法套取财政补贴资金等违法行为严肃查处,并开启打击“山寨证书”诈骗专项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