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庆达:履职路上用心用情为民纾困

  “我是一名人大代表,来自群众、服务人民,对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有更朴实的认识和更深刻的感受。我将发挥自身优势,起好桥梁纽带作用,当好检察工作的联络员,促进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日前,在福建省厦门市人民检察院举办的首届听证员聘任暨检察听证业务培训会上,钟庆达代表首批80名听证员这样表达心声。

  钟庆达是厦门市民族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也是福建省、厦门市两级人大代表。他经常到基层走访,为群众急难愁盼“把脉问诊”;他秉持“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信念,热衷公益,助学抗疫,向社会广献爱心;他30余年如一日地坚持开展爱国拥军活动,只为回报年少时驻地部队送给他家“三斤猪肉”的滴水之恩;他不忍优秀文化的流失,自费建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助力地方特有民俗活动申遗……


  用心用情,为民代言

  十余年的代表经历,让钟庆达有着丰富的履职经验。他认为,人大代表不仅要积极向群众传达党的方针政策和最新精神,把国家的各项政策落实到基层,也要倾听群众的声音,记录群众反映的问题,为民代言。

  为密切联系群众,听取群众的声音,了解群众所想所需,钟庆达依托自己创立的民族联谊会和湖里区爱国拥军促进会,设立全天候开放的社情民意联系点。每天晚上7点到9点半,他会固定走访小区“把脉”。如今,小到人行道的规划铺设,大到征地拆迁,群众遇事就会到联系点反映。据统计,如今钟庆达平均每年为福建省和厦门市的发展提出20余条建议,涉及科教文卫、城市建设等各个领域的建议。

  “代表要坚持聚焦中心大局,聚焦民生关切,善于发现问题,把民生问题梳理和解决作为工作重点。”钟庆达向记者讲述了他助力“送王船”成功申遗的故事。

  “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中国闽南地区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的民俗活动。为传承弘扬“送王船”文化,他自筹资金建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并将“送王船”这一地方特有的民俗送进了联合国。最终,“送王船”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明创建过程中少不了文化传承,挖掘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出我国的文化自信。所以,开展这项工作更是我作为人大代表义不容辞的责任。”钟庆达说。

  “只有以身作则,群众才会服你,工作才容易开展。”钟庆达说。为了能在台风天及时前往一线帮忙,钟庆达家中常备防电雨鞋、头盔等装备,在许多时候,他比社区工作者还更早到达现场。为了助推厦门“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决策部署的有效落实,他带动亲朋好友率先主动签约,有力推动东部旧村整村改造的征迁工作。在厦门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七连冠”之时,钟庆达又一次发挥人大代表的表率作用,甘当志愿者,一个一个地检查所在辖区的公共厕所卫生状况,及时反映问题推动整改,引导居民注意公共卫生,提升文明水平。


  热心公益,乐于助人

  实际上,钟庆达的乐于助人从30多年前就开始了。

  1991年起至今,他一直以个人或企业的名义多次向福建省厦门、龙岩、漳州、宁德和泉州等多地的少数民族小学捐赠校服以及学习用品,资助贫困学子,并积极帮助钟宅畲族原住居民解决子女入学问题。自己曾因少时家中无法负担学杂费而辍学,钟庆达就默默立志:倘若有朝一日有能力了,一定要尽自己所能资助困难学生。“不能让他们像曾经的我,要让他们能够继续读下去。”

  困难户和退伍军人也是钟庆达常常帮助的对象。他经常自掏腰包去慰问困难户和退伍军人,送去油、米、电风扇等慰问品。“小时候,我看到驻村解放军部队帮助村民干活,更是在一个春节给我家带去了3斤猪肉,让我们过了一个好年。这3斤猪肉,是值得我用一辈子去偿还的恩情。”钟庆达说。感念于此,虽未当过兵的钟庆达成立了湖里区爱国拥军促进会。

  2017年,钟庆达开始关注中国远征军洪发祥老人的生活,逢年过节都会送去米、油等慰问品,并按传统习俗送去慰问金,每季度还会固定送去1800元现金。这样的行为,他坚持了5年,直到老人去世。

  在疫情期间,钟庆达和家人一起捐款捐资,累计人民币40万元。2020年初,他把准备春节出游的机票酒店退掉,以全家人名义向厦门市红十字会捐款5万元。不仅如此,他还参与驻守卡口测量体温、登记工作,坚守了106天,从未间断。

  在疫情最严峻的两个月,防疫物品短缺,钟庆达想方设法通过亲朋自费购买了上千个口罩捐赠给社区和部队,又向近50个小区的一线防疫工作人员捐赠了约4万元的生活急需慰问品。为减少疫情对生产带来的冲击,他还主动为外来务工人员减免房租2个月,为3家小微企业减免部分厂房租金2个月,合计减免16万元,帮助他们及时复工复产。


  为民调解,定分止争

  钟庆达是厦门市检察院特约检察员、湖里区法院特邀调解员。此次又被厦门市检察院聘为听证员,他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尽可能地协助政法部门,将老百姓的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解决在庭前。”钟庆达说。

  2017年5月9日,钟庆达在湖里区法院成立了厦门市首个以人大代表名字命名的调解工作室。平日里来找钟庆达化解矛盾纠纷的群众不少。为了方便,钟庆达索性将自家的客厅也腾出来作调解室。有时,前来说事的群众心里很着急,钟庆达就泡上一壶好茶送到他们面前,让他们慢慢说,把事情说清楚、说明白,依法依规表达诉求。疫情严峻时,钟庆达把线下的联系点改成微信民意联系点。他给群众发信息:“有事网上喊我,网上跟我反映,减少面对面。大家平安,我们才会平安。”

  截至目前,钟庆达凭借熟悉社情民意、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优势,有效调解、化解50余起矛盾纠纷。“要做好调解工作,是有讲究的。”钟庆达总结说,“面对群众,讲话要接地气,要认真倾听并及时给予反馈表示尊重,更重要的是调解过程需要讲求五理——法理、心理、常理、情理和道理。换句话说,要用心用情依法依规,多换位思考,善于抓住对方的心理诉求,在气氛缓和之际再抛出解决方案,道出方案的利弊使人信服。”

  “富而不忘百姓,达则兼济天下。”这是钟庆达作为人大代表敬业履职的生动写照。他实实在在扎根于群众之中,将善意、爱意传递向社会,温暖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