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作风建设年”主题活动成效凸显
本报讯(记者李卓谦 通讯员尹海萍) “我们这儿到南口法庭要八十多里地,一天只有5趟公交车,出行不便,山区巡回审判点成立后,极大方便村民。”近日,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与流村镇在老峪沟办事处开展“发展‘枫桥经验’共建无讼村居”交流座谈,昌平区、镇人大代表对山区巡回审判点给予充分肯定。
记者了解到,为巩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今年以来,昌平区人民法院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主题活动,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除山区巡回审判点外,该院还在辖区其他镇街成立了27个法官工作站、10个村级法官联系点以及多个驻校法官工作室,发挥“社区法官”“包村法官”“驻校法官”作用,做到法润乡土、情牵社区、德浸童心。
为深入参与基层治理,昌平区人民法院以党建为引领,与辖区党委政府、基层组织等建立常态化的党群司法服务平台,与“吹哨报到”“接诉即办”有机结合。向外探寻,院庭长积极赴辖区镇街走访问需,开展座谈会、协调会20余次,通过12368服务热线“一号响应”办理各镇街诉源治理需求50余件。向内挖潜,探索送达、扫描等审判辅助事务社会化、集约化管理,加大繁简分流和示范诉讼,达到“审理一案、化解一片、稳定一方”的社会效果。截至8月底,昌平区人民法院新收案件同比下降28.44%。
昌平区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创新推出“田间管理”机制,把人民法庭、一线窗口等作为“墩苗历练”的人才培养基地,不仅让新入额法官到山区和社区办案,而且让新入职干警、优秀年轻干部优先到人民法庭、一线窗口实战淬炼,并加大对人民法庭庭长的轮岗交流力度,让队伍面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