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省沧州市法学会“法治微课堂”让学法到心间
把法治宣传触角延伸到各行各业、大街小巷
小产权房是什么?购买小产权房有什么风险?小产权房遇到拆迁怎么办?民法典对此有什么规定……9月16日,由河北省沧州市法学会开办的“法治微课堂”第九期法治宣讲活动如期播出,给群众上了一堂贴近生活的法治知识课。
今年8月,为进一步推进法治沧州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让广大群众随时随地接受法治教育、学习法律知识,更好地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沧州市法学会研究谋划开展“法治微课堂”宣传活动。“法治微课堂”每周在微博、微信、抖音等多个平台定期播出,内容涵盖民生、金融、教育、环保等领域,覆盖城市和乡村,预计播出30余期。
法治宣传教育“活起来”
今年以来,沧州市法学会坚持立足本职,将深化法治宣传融入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之中,以法治宣传为切入点,在创新形式上求突破,确立了“让法治宣传教育新起来、活起来,更加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切实给人民群众带来帮助”的目标,启动“法治微课堂”法治宣讲,以微视频形式,通过融媒体,多方位、多渠道、多层面把法治宣传触角延伸到各行各业。
“法治微课堂”邀请法学专家、法律工作者,围绕贴近百姓日常生活的法律知识开展宣讲解读,通过网络新媒体直接送到群众面前,让法律工作者与群众面对面,打通法治宣传教育与群众的网络通道,通过“小切口”产生大影响、实现大效果,让群众灵活便捷地接受法治宣传教育、学到法律知识,更好地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动动手指,把法律学到心间
沧州市法学会打破以往各部门法治宣传各自为政的工作模式,将政法部门和相关会员单位组织起来,发挥政法机关主力军的作用,汇聚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整体优势,坚持把“法治微课堂”宣讲活动作为加强法治宣传的重要载体,为“法治微课堂”的顺利推进打好坚实基础。
“法治微课堂”视频制作过程中十分注重作品质量,坚持认真细致、精益求精,在拍摄质量和内容上严格把关,努力让每部视频集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于一体。在视频的文案起草、录制、制作过程中,采取图文并茂、穿插解说、沙画讲解、情景剧等多种形式,增强趣味性和可视性,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注重法言法语与通俗讲解相结合、法律规定与案例解析相结合、宣讲教育与警示提醒相结合,将法律知识讲到群众的心坎上。
“动动手指,点击一下手机,就把法律知识学到了心间,法治观念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更强了。”收看“法治微课堂”的沧州市新华区居民回广星表示。记者在走访该区丽水社区时,居民李女士激动地说:“前段时间小区里就有好几个人接到了诈骗电话,多亏了‘法治微课堂’防诈骗普法视频,不然就会有人上当,感谢‘法治微课堂’给我们讲解防范诈骗的知识,希望以后多给我们老年人普法宣传。”
普法活动覆盖大街小巷
“法治微课堂”启动以来,每一期播出的都是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内容,通过当地影响力较强的新闻融媒体、政法公众号等定期播出,涵盖民生、金融、教育、环保等领域,覆盖城乡各个角落,有效提升了社会各界的法治意识,让广大群众随时随地接受法治教育、学习法律知识,营造出良好的法治环境。
9月16日,家住沧州市运河区的张女士在接孙子放学的路上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说自己是保险公司的售后服务人员,告诉张女士其家人上个月给小孙子买了保险,现在可以免费进行保险升级,扩大保险范围,只需张女士提供短信验证码和身份证号。张女士听后没有犹豫直接挂断了电话。因为在这之前,她看到了沧州市法学会的“法治微课堂”视频,视频里针对如何防范电信诈骗进行了讲解,张女士从视频里了解到骗子的诈骗手法,提高了防范诈骗意识,守住了“钱袋子”。
据悉,截至9月20日,“法治微课堂”已播出9期,浏览量突破15万次。据沧州市法学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法治微课堂”的播出,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为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法治力量,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