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密云法院“密之语”心理工作室成立一周年

让心理工作室成为化解家事纠纷的一剂良药


  本报讯(记者王蓉 通讯员常玉倩) 9月23日,北京市密云区人民法院“密之语”心理工作室迎来一周岁生日。这个旨在更好为当事人开展专业心理疏导而成立的工作室,正式运行一年来,已累计开展心理干预36案85人次,成功挽救濒临破裂家庭41个。

  “法院判决通常而言仅解决实体问题,对当事人精神的直接抚慰并不是其职责任务。但案结并非事了,矛盾的最终化解才是司法的目的。”谈到成立“密之语”心理工作室的初衷时,密云区人民法院副院长陈琼表示:“在法院中设置心理工作室,引入心理疏导机制,利用社会力量的协助,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法院职能的外延,不仅能让当事人服诉息判,更彰显法院的人文关怀,对促进审判质效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谈起这一年来为案件当事人做心理辅导的心路历程,“密之语”心理工作室常驻心理咨询师胡海博坦言,“密云法院设立‘密之语’心理工作室,挽救了许多濒临破碎的家庭,真正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为群众办了好事实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施行后,密云法院签发的首份《家庭教育令》案件,给胡海博留下深刻印象。

  程先生、尹女士离婚后,约定儿子小涛(化名)由程先生抚养。后由于程先生工作和生活困难,不能再抚养小涛,夫妻双方约定,小涛年满18周岁前由尹女士抚养,程先生按月给付抚养费。此后,程先生对孩子疏于探望、怠于关爱,未承担起父亲的责任。尹女士沟通无果,一纸诉状将程先生告上法庭。

  在案件审理中,法院认为因程先生怠于履行家庭教育责任,已经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随即依法发出《家庭教育令》,要求程先生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重新给予孩子父爱。

  但由于长期的压抑,小涛与父母的沟通出现隔阂,《家庭教育令》的执行陷入僵局。为了打破僵局,让程先生与孩子之间重新搭建信任,审判法官找到“密之语”心理工作室,邀请胡海博给程先生一家提供专业指导。

  在与孩子的交流中,胡海博运用儿童心理疏导“五步法”(提问-聆听-区分-正视-鼓励),让孩子将压抑在内心的想法充分倾诉、释放出来,引导其正视自己与父亲的关系。

  “这次回访,让我对家庭教育理念及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都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认识。孩子和我们的关系有了很大改善。有了法院的帮助,我一定能带好孩子。”回访结束后,尹女士激动地握着法官的手说。

  家是社会最小的单元,每一个家庭的和谐美满都至关重要。陈琼介绍,经过不断努力,密云法院已探索出“助力案件审理,推进案结事了人和”“助力受家暴妇女援助,维护特殊群体权益”“助力家庭教育,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助力信访化解,营造和谐稳定氛围”“助力干部成长,关注干警身心健康”的“五助力”司法服务工作法,真正让心理工作室成为化解家事纠纷的一剂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