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陷入“套路鉴”的套路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意义重大。有关部门要依法加强文物保护管理,打好防范打击文物犯罪整体仗、合成仗,切实增强广大群众法治观念和文物保护意识,筑牢守护文物安全的法治堤坝。


  北京市民李先生在网上发布了藏品信息,一家收藏品鉴定公司主动联系,称藏品价值高达几千万元,并称可以帮助出售,只要李先生将瓷器在此进行“专业”的鉴定,确保为真品即可。李先生交纳了2000元鉴定费后,对方回复称瓷器是假的,不能出售,鉴定费也退不了。李先生察觉自己可能被骗,遂向警方报案。今年以来,北京市公安机关打掉21个以收藏品鉴定公司为掩护,实施“套路鉴”诈骗的团伙,290名涉案嫌疑人被刑拘。(8月31日《法治日报》)

  “套路鉴”是指涉案公司无视藏品真伪,恶意夸大藏品价格,向客户虚构后期买家和拍卖服务,骗取客户鉴定费用。这些涉案公司披着合法注册、手续齐备的外衣,实施“套路鉴”诈骗,具有很强的欺骗性。涉案公司对“业务员”均进行了专门的话术培训,给鉴定公司营造一个规模很大、非常正规的对外形象,骗取客户信任。针对客户询问藏品价值,也同样设置有详细的应答套路,来忽悠误导客户,让客户深信不疑,“自愿”掏腰包接受鉴定。

  现如今,收藏成为一种生活时尚、社会潮流,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收藏行列。有人收藏是为了增长知识、了解历史,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但也有人是抱着投资心理,希望艺术品能够保值增值。正是这样的投资心理,给不法分子的“套路鉴”带来可乘之机。不法分子常常利用部分市民急于出手藏品,又缺乏相应的鉴别能力,从而以虚假鉴定、高价代拍为诱饵诈骗各种“服务费”。据报道,有记者带着用80元购买的瓷瓶,在一家鉴宝公司交纳800元鉴定费后,鉴定结果为具有上百年历史的古董。通过一天的观察,记者发现,客户们带来的上百件藏品,没有一件被“专家”们鉴定为赝品,竟然全都是“真品”。这些收藏品公司以假充真,指鹿为马,刻意抬高藏品价格,连蒙带骗,以各种名义收客户鉴定费的行为,已经涉嫌诈骗。由于骗术“高明”,大部分客户难以看透其中的奥秘,只能掉入不法分子早已设好的陷阱里,经济上蒙受损失,精神上受到伤害。

  艺术收藏品具有历史价值、社会价值、鉴赏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以及稀缺性、唯一性等特点。藏品鉴定是十分严肃认真的事情,容不得半点虚假。据相关机构调查显示,中国的文玩市场规模2021年达9634亿元,2022年预计将突破万亿元。如此巨大的市场,迫切需要对藏品鉴定行业进行规范。因此,要完善相关法律和行业规范,健全准入机制,不能让无鉴定能力的鉴定机构混入其中,坑害收藏爱好者。对从事艺术品鉴定人员要有资质要求,从而进一步提高收藏品真伪识别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要加大监管力度,对于无资质的鉴定机构、鉴定人员要及时清除出鉴定行业,对设置套路、诈骗钱财的行为要依法予以严惩。

  收藏爱好者在收藏品买卖过程中,要擦亮双眼,保持理智,选择正规有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切莫轻信高额获利的虚假宣传。一旦发现被骗,要及时报警,协助相关部门持续打击此类犯罪行为,挤压违法犯罪空间,更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