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中秋

  记忆中,小时候的每个节日都是在奶奶家度过的。每逢节前,在外地工作的叔叔婶婶和远嫁的姑姑们,带着孩子们陆陆续续地回来。节日当天,家里数十口人,围坐一大桌,热闹得很,中秋节也不例外。但中秋节又有很多的不同,餐桌上摆着不同于其他节日的吃食,村里有着不同于其他节日的活动,天上悬着不同于其他节日的月亮……

  每逢中秋,我们总是可以吃到奶奶亲手做的月饼。中秋节前,奶奶都要到集市上去采购一番,然后在厨房忙碌,最后端出热乎乎的月饼放在桌上。我们这些在外面玩累了的孩子,一回到家,看到桌上的月饼,狼吞虎咽,通常能吃上三五个。奶奶看见了,一边摆着手一边笑着说:“别着急,别着急,小心烫着,还有一大桌子呢。”因为有奶奶的月饼,长辈们从外面买回来的月饼也就无人问津了,到最后基本都摆脱不了送人的命运。等到第二天离开的时候,我们这些小孩还得用玫红色的纸抢着打包奶奶自制的月饼。其实,奶奶做的月饼也就是常见的五仁月饼,不过每个月饼里多放了几根胡萝卜丝和小葱。我是不喜欢吃葱的,觉得葱辣舌头,每次都想挑出来。奶奶这时候就要来一句:“不能扔,不能扔,小孩子吃葱聪明。”我虽然觉得奶奶的说法没有道理,却也只好把葱咽下去,毕竟谁不希望自己变聪明呢?

  每逢中秋,我们可以跟着村里的大队伍一起追“火笼”,所谓“火笼”就是一个直径1米多、高约2米左右的大孔明灯,轮廓是用竹子支起的,外面糊着白纸,底部托着油灯。和大多数南方村落一样,我们这个村庄也有很多的竹林。“火笼”一般是村里的篾匠(用竹子的薄片编制用品的手艺人)做的,有时候是一个,有时候是两个,偶尔会有更多,所以“火笼”更像是篾匠闲暇时的游戏之作,只待中秋时节拿出来供大家玩赏。傍晚时分,夜幕还未降临,你若在村里,定会发现平日的空地上早已聚满了人,有人扯着嗓子大喊:“放火笼了,放火笼了。”随着“砰”的一声,一个巨大的“火笼”腾空而起。紧接着就能看见一群人,追着“火笼”跑,浩浩荡荡。男人,女人,老人,小孩……最小的六七岁,最大的六七十岁。“快快,到那边去了。”这声音就像是冲锋的号角,令行进的队伍听了立马调整方向。我也记不清第一次跟着大伙儿追“火笼”是几岁,只记得大家会追着“火笼”一直跑、一直跑,直到再也看不见。有时候追到河边,见水浅则干脆直接蹚过去,而无法自己过河的小孩往往被大人们顺手拎过去。追到荒山野岭是常有的事,前面再也没有路了,最后大伙儿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火笼”消失在山的那边。突然,队伍里不知是哪个小孩激动地叫道:“快看,快看,月亮出来了,月亮出来了!”此时,大家才发现圆圆的月亮早已经高高地挂在空中。出发时的追“火笼”自然就变成了回来时的赏月。路上,年轻人喜欢唱刚学会的流行歌曲,老人则喜欢向旁边的孩子讲故事。有人讲他们小时候追“火笼”的逸闻轶事,有人讲村里的古老传说。最有意思的莫过于,一老人正讲着,另一老人突然来一句:“你又在这里‘打乱哇’(江西方言,乱说的意思)骗小孩。”回到村里的时候,夜已很深了,但大多数人家里还亮着灯,屋门口的人翘首企盼。奶奶就站在村口,看到从人群中冲过来的我们姐妹几个,脸上笑开了花,不懂事的我们一度以为她一直笑盈盈地在那等着,欣喜于她的好脾气,殊不知她已在村头来来回回好多趟。其他的人也相继在家人的催促下回去了。追“火笼”总是意犹未尽,令人不舍的还有同行的爷爷奶奶没有讲完的故事。现在想想,“打乱哇”这几个字真是太生动形象了,村里很多平日不为人知的故事正是靠“打乱哇”而源远流长。

  不过,我们姐妹几个的中秋节还未结束。进了家门,我们轮番到客厅供桌前绕圈圈,奶奶拜月的东西还在那摆着,有人拿了月饼,有人拿了板栗,有人拿了柚子……并排坐在竹床上开始大吃,噎着了就喝口奶奶泡好的金银花茶;吃累了,就顺势躺在床上瞪着天花板。在我们老家吃了这些东西是可以保健康平安的。

  吃着吃着,年龄最小的堂妹问道:“姐姐,我们的‘火笼’真的能到飞到月宫去吗?”

  我:“谁说‘火笼’要到月宫去,它可能飞到哪个山里,没有油了,就挂在树枝上了;也可能掉到河里了。”

  “哇哇哇……”堂妹竟然哭起来了:“可是,刚刚那个爷爷明明说‘火笼’是到月宫去找嫦娥了。他还说嫦娥是仙子,只要我对着‘火笼’许愿,嫦娥就能听见我的愿望,显灵帮助我实现愿望。爷爷也许愿了。”

  我:“你许什么愿了?”

  堂妹:“祝我们都考上好大学,以后嫁个好人家。”

  和我年龄相仿的表姐扑哧一声笑出来:“你这真是‘打乱哇’呀。”确实,堂妹才7岁,刚刚上一年级,她的愿望不得不说太超前。估计是奶奶经常在她面前念叨:“女孩子啊,一定要好好读书,以后考个好大学,嫁个好人家。”

  一直在吃东西的大姐开口了:“别担心,嫦娥就住在月亮上,你直接对着月亮再许一次就好了,嫦娥一定能听见的。”

  大姐领着堂妹和我来到屋门口,抬头看了看月亮,发现那月亮真圆、真亮!

  前些年的一个中秋节,刚步入高一的堂妹给我们分享了学校组织的集体放飞孔明灯视频。我看到,无数盏孔明灯在曾经熟悉的土地上满载着火红和希望冉冉升起。我们在微信群里开玩笑地问堂妹:“这次许了什么愿望?”堂妹说:“嘿嘿嘿,愿望当然是不能随便变了,不过这次嫦娥要保佑的就只有我一个人了。”是啊,随着时光的流逝,奶奶的念叨基本都实现了,我们大多都已工作成家。堂妹现在已经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持生命至上,崇尚医德、钻研医术、秉持医风、勇担重任,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我掰着自己的手指头数了数,吃着奶奶的月饼,和村里人一起追“火笼”,和姐妹们一起拜月的中秋节过去竟快二十年了。姐妹们各奔天涯,在各自岗位上埋头苦干、默默奉献,通过平凡的工作书写不平凡的故事,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我们也总是时常回忆起,村头当年的那轮明月,圆了又缺,缺了又圆。

  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作者单位:中国法学会《中国法律年鉴》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