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富县畅通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渠道

运用“两说一联”便民机制探索基层解纷新路径


  “通过村干部多次实地走访,不断沟通协调,我们的矛盾得到圆满的解决。”今年4月13日,压在陕西省富县牛武镇郝家塬村村民雷银怀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他和邻居宋保平之间因为土地纠纷问题产生的矛盾得到充分化解。

  这背后起到实质性作用的,正是富县因地制宜推出的“两说一联”便民机制。

  据富县县委政法委副书记韩利生介绍,“两说一联”指“群众说事、法官说法、干部联村”,通过打造以“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社会治理模式,畅通广大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搭建起干部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开通民情“直通车”

  李武斌已在富县牛武镇清泉寺村担任了22年的村书记。今年年初,在“两说一联”便民机制指导下,他成功调解了一件积怨已久的矛盾纠纷。

  清泉寺村的侯某某长期占用王某某的土地,二人积怨已久,李武斌先后5次对二人的矛盾进行协调化解。李武斌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去侯某某家中协调的情景,侯某某完全不承认该土地为王某某所有,于是,李武斌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强调王某某获得该块土地所有权的事实以及其欲要回土地的合理要求。原来,在王某某获得该土地所有权后,侯某某曾到其家中请求在该块土地上耕种,并向其承诺王某某如有需要可随时收回。侯某某最终也承认李武斌所言属实。

  但不曾想,当李武斌第二次见到侯某某的时候,侯某某变卦了,不愿承认上次调解结果,调解再度陷入僵局。

  李武斌决定改变调解“战术”。他实地走访了其他几户知晓侯某某向王某某作出过随时归还土地承诺的家庭,从群众的口中了解到更多有关这起土地纠纷案的来龙去脉。李武斌将侯某某请至“两说一联”办公室,对其进行释法说理,考虑到侯某某正在该土地上进行生产活动,建议双方各让一步,由侯某某向王某某每年给付租金,侯某某、王某某同意了该调解意见。

  第四次约见的时候,侯某某却再次变卦,双方不欢而散。最后,李武斌第五次约见双方,直接向侯某某摆出两种解决方案,要么按照先前给出的方案进行,要么将侯某某诉至法院。最终,侯某某选择签订协议,约定王某某于2022年1月1日始将涉及的土地租给侯某某使用,期限共计6年,并商定了具体租金。至此,这件“小矛盾”终于得到“大化解”。

  和李武斌共事多年的牛武镇党委副书记曹李霞说:“李武斌有20多年的工作经验,很受村民尊敬,平时哪家有矛盾,他就出面去化解。”对李武斌来说,处理村民们的矛盾时有他自己的想法。“像侯某某这样的事情,处理起来觉得麻烦,但又很有成就感。平时谁家有什么矛盾,我就赶紧去处理,处理不好这些矛盾,我连觉都睡不好。”李武斌说,干部得在处理矛盾纠纷的过程中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

  李武斌的这次纠纷调解工作正是富县落实“两说一联”便民机制的缩影。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富县采用此机制说事说法的矛盾纠纷共计838件,“两说一联”便民机制在全县广泛运用以来,说事说法的矛盾纠纷共计8503件,已解决8451件。

  据韩利生介绍,近年来,富县不断完善“两说一联”便民机制,搭建县乡村三级“两说一联”工作平台,致力于把问题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两说一联”齐攻坚解纠纷

  随着富县县域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格局不断调整,各种利益诉求日益多样化。“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富县从茶坊街道马坊村的一起纠纷调解案件中得到启示,2014年,‘两说一联’工作机制在全县开始推广。”谈起推广“两说一联”工作机制的初衷,茶坊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闫建宁说。

  闫建宁提到的这起纠纷调解案件发生在2009年8月的一天,马坊村的村干部和群众代表汇聚一堂,通过谈品德、讲法律、说政策的形式,对王某进行矛盾化解及政策教育。

  事情起因还要从富县茶坊镇辖区的210国道吉子湾收费站计划搬迁至马坊村一事说起。为落实搬迁事宜,需要征收村民的20亩土地,村民王某听说自家的土地在征收范围内,又得知种植苹果树的土地会获得更多赔偿之后,就赶紧把自家本来种玉米的土地改成种植苹果树,要求政府部门必须按照种苹果树的赔偿标准对其进行补偿,否则就强行阻挡施工进程。征地办公室多次交涉未果,无奈之下请来了村干部和群众代表。经过村干部及群众代表耐心的释理说法与协调化解,王某最终决定接受以玉米地的赔偿标准领取赔偿金。

  这种干部群众在一起拉家常、解纠纷的工作方法,最后被总结成了“群众说事”制度,即“两说一联”的第一个“说”。“两说”中的第二个“说”,则是邀请联村法官进行普法与说法。

  2010年5月,在马坊村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租赁给承包者的40多间村集体房屋被列入拆迁范围,大多数村民同意在给予一定赔偿之后对房屋进行拆除,但有两位承包户以影响生意为由迟迟不同意并强行阻拦施工进程。

  在几次“群众说事”未果的情况下,村干部请来了联村法官赵妮,她现场为群众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知识,让承包户知晓自己对所承包房屋没有所有权,如果继续强行阻拦,则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最终,这场矛盾得到妥善化解,富县的“法官说法”机制也在多次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此后,富县开始安排全县所有行政村(社区)从单位抽调一位后备干部驻村开展工作,协助村干部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及村级事务管理等各项工作。由联村干部发挥自身有知识、懂政策的优势,维护广大群众利益,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即“两说一联”中的“一联”。

  “两说一联”便民机制来源于实践,创新于实践,自2014年推行以来,以其“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社会治理模式,被广泛应用到调解矛盾纠纷的各个领域。据闫建宁介绍,“两说一联”工作机制为富县乡村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


  发展完善各项工作机制

  作为把村民自治与法律手段、法治思维相结合,把法律和道德相结合,把法律和乡规民约相结合的好做法,富县“两说一联”机制正在从机制、运行、理论等层面不断进行深化与拓展。“群众说事”的参与主体由涉事群众与部分干部扩展到广大群众和全体干部,说事的内容也由矛盾纠纷深入到围绕脱贫攻坚谈问题、提建议,围绕乡村中心议规划、谈发展。各乡镇建立“党委下沉”机制,收集各类问题线索,经梳理归纳后,把“身子沉下去、班子带下去、会议开下去”,把群众的“上访”变为干部的“下访”,把问题和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富县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不断总结经验,发展完善各项工作机制。2021年以来,全县在“两说一联”工作机制基础之上,进一步推出“二三四”工作法,即用好两个机制(“两说一联”便民机制、基层乱象治理长效机制)、完善三项制度(建立村规民约制度、建立“周碰头、月研判”制度、健全红黑榜管理制度)、畅通四条渠道(群众的知情渠道、诉求渠道、办事渠道以及建议渠道)。

  “两说一联”便民机制推行以来,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县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5%,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3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4%和8.9%。

  韩利生说,下一步,富县将充分发挥“两说一联”工作机制优势,前移工作关口,聚焦发展动力,大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