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温州市两级法学会助力洞头区打造“海岛枫桥”新样板
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我们通过精细化管理,就近指导群众依法依规开展自治。”近日,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矛调中心主任方秀菊表示,依托三级矛盾调解中心,让法学法律工作者、法学会会员主动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取得明显成效。
地处浙南沿海的温州市洞头区总面积2862平方千米,由大小104个岛屿组成,其中海域面积达2652平方千米,是名副其实的海岛之城。2018年12月12日,洞头区被命名为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21年12月,在连续三次蝉联全国平安综治领域先进县(市、区)后,又捧回“长安杯”。
“洞头区把‘枫桥经验’从陆地‘嫁接’到海上,法学会会员是参与者,也是获益者。”洞头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区法学会常务副会长刘东升介绍,近4年来,洞头区矛盾纠纷调处年均成功率达99%,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8%以上。“这与市、区两级法学会及其会员主动参与基层服务是分不开的。”
“洞头区基层自治、德治、法治、智治程度高、基础好。因此,我们以洞头区为试点,把会员下沉到街道、乡镇、社区和渔船上,助力洞头区打造新时代‘海岛枫桥’新样板。”温州市法学会秘书长朱振帼说。
深入一线参与矛盾纠纷化解
“洞头区群众参与自治热情高。”刘东升介绍,考虑到洞头区大小岛屿比较分散,温州市法学会、洞头区法学会积极发挥基层法学会会员力量,建立“村、街道(乡镇)、区”三级代跑服务点和法学会会员服务队,实行“全程代跑”“上门代跑”“掌上代跑”及“渔小二代跑”“旅游代跑”等海岛特色服务模式。其中,涉及法律或纠纷问题的,法学会会员随时随地接受群众咨询,或直接参与矛盾纠纷就地化解。“法学会牵头对区、乡、村三级调解队伍进行优化,打造了一支拥有64人的专家服务队。他们实行‘点单式’‘组团式’服务,方便群众在纠纷调解中‘找到人、找对人’。今年以来,诉前成功化解纠纷261件,大大减轻了法官以及当事人的诉累。”
与此同时,洞头区法学会组织会员单位工作人员在全区街道(乡镇)挂牌设立巡回审判诉讼服务点,7个法院审判团队定向联系服务街道(乡镇),实行差异化、定制化、便捷化法治服务。截至目前,已指导或参与80余起涉征地、农房、工程等疑难复杂纠纷化解工作。
此外,在温州市委政法委、市法学会统一部署下,洞头区委政法委、区法学会还指导区矛调中心吸纳擅长调解工作、法律功底深厚的金牌人民调解员、退休政法干警、律师等法学会会员,打造了“洪老师调解室”“海霞妈妈”“她管家”“船老大”等区域特点鲜明的品牌调解工作室。同时,联动引导心理咨询师、社会组织工作人员、司法鉴定机构及公证机构人员等共建共治力量,协同推进调解、诉讼、仲裁工作。今年以来,洞头区已成功调解案件959起,涉及金额7293.8万元。
刘东升说:“洞头区法学会积极发挥会员专业优势,归纳分析矛盾纠纷特点、规律、趋势,提出具有前瞻性、预见性的意见建议,为党委、政府形成长效防范机制提供重要参考。”
助推基层形成法律服务新机制
“‘法律顾问团’专家成员,从法治层面对我们的民主决策审核把关。”洞头区海湾家园三区党支部书记叶根向记者介绍,他们社区推行“五方会商议事机制”,以小区党支部为引领,汇聚业委会、物业公司、社会服务中心、自主监督小组等议事团体,针对小区大额奖金使用、较大工程等重点项目进行集体会商决策,在此过程中,法律咨询专家全程参与。
记者获悉,为满足海岛群众多元化法律服务需求,温州市法学会、洞头区法学会打破法律服务供需壁垒,牵头定制“法律顾问团”,选派法学法律工作者、政法单位退休党员干部、律师精英等专业力量下沉到村(社区)、大小岛屿,围绕居民群众、渔民船员等不同群体的需求,开展“海岛律管家”式“1(法律顾问)对N”服务,为岛内群众提供定期走访、个案咨询、法治讲座、信访化解、法规宣讲、法律援助代办等“N”项法律服务。今年以来,“法律顾问团”成员共走访全区92个村(社区)289次,提供线上服务221次。其中,法律咨询251次,帮助不同群体修改合同、协议103份。
此外,洞头区群众自主自发参与志愿服务蔚然成风。自2013年洞头整合全区188支民间服务团队和近万名志愿者组建“洞头海霞市民服务团”以来,不仅涌现出“渔民红老大”“渔家卫士”等在当地家喻户晓的品牌志愿团队,还有法学法律志愿者、法学会会员组成的普法先锋队、“法律帮扶”志愿服务队等多个法律服务知名团队。这些法律服务团队,依托区委政法委、区法学会人才资源优势,发挥“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的带头作用,借力“法治文化基层行”等活动载体,组织成员奔赴岛屿渔船、田间地头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今年以来,开展法治宣讲活动30余次、普法宣传150余场。
同时,洞头区委政法委、区法学会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畅通基层议事渠道,指导基层创新议事机制,推出“和兴庭院”“霓有话说”等“百姓说事”系列议事载体,实现“为民做主”向“让民做主”转变,实实在在解决了群众心中的“关键小事”。
洞头区霓屿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林凌告诉记者,霓屿街道通过“霓有话说”载体,开展“民生小事”“书记听你说”“代表夜聊”等多种议事活动,组织议题或者就居民提出的议题与群众畅谈畅聊,对相关意见建议进行总结,并提供给党委、政府作为决策参考,受到好评。该活动开展以来,街道、村(居)举办活动80余场,征求意见600余条,解决民生小事167件。
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积极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人才库作用
“我们市、区(县)两级法学会团结带领法律咨询专家、律师入驻镇街,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服务基层法治实践、参与社会治理、服务人民群众,备受党委、政府以及群众好评。”朱振帼介绍,洞头区法学会聚焦基层社会治理难题,形成的《关于加强基层网格精细化治理的问题建议》《关于加强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建设问题建议》《关于实施住宅小区治理“洞头模式”的几点思考》等调研课题报告,为洞头区委区政府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决策参考。
刘东升表示,洞头区法学会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积极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人才库作用,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海洋生态保护等工作出谋划策,多次获肯定。
在助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洞头区法学会依托法律志愿者、公证员、人民调解员、村居法律顾问等基层法学会会员力量打造“兰小草”法律门诊,进企业园区,现场为企业会诊支招;深入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为其解难纾困;通过坐班问诊、上门巡诊、线上接诊等形式,为企业提供常态化法治体检。今年以来,已走访市场主体并开展法律体检93家。
在助力海洋生态保护工作方面,洞头区法学会围绕洞头建设海上花园目标,聚焦海上超限度养殖、占用航道、只占不养等乱象,组织法学专家深入调研形成《关于规范养殖用海的思考》等调研报告,促成相关部门出台涉及15个部门的《养殖海区规范整治专项攻坚行动工作方案》《养殖用海生态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助力推进“非法海水养殖”清查清理,累计清理违法养殖海域面积4.6万亩,实现养殖证发放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