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点

“爱心驿站”应名副其实

  在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区马路边,许多供环卫工人和户外劳动者临时避雨遮阳的“爱心驿站”,格外醒目温馨。然而这些爱心驿站,建筑外观、色彩装饰十分精致、整洁一新,却长期被“铁将军”把门,环卫工人和户外劳动者只能望“门”兴叹。(7月7日《山西日报》)

  @胡泊:当下,不少城市的街头陆陆续续建起了“爱心驿站”,里面有空调、饮水机、桌椅、急救常用药品等,为广大劳动者特别是户外工作者提供临时休息的场所。然而,有的“爱心驿站”从来没有开放过,也不允许环卫工人和户外劳动者进入,成了名不副实的“爱心”。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地方对驿站功用认识不到位,只重于建设,忽视对驿站的利用;或是担心路人随意进入室内,损坏公共设施。相关部门应让“爱心驿站”真正落实,以实际行动给予户外劳动者关爱。要加大“爱心驿站”的管理和服务力度,建立完善的监管和维护制度,明确管理责任,让驿站有人管理、有人监督,让驿站“活”起来,为更多的环卫工人和户外劳动者提供免费的优质服务。


文创产品“接地气”才会“有朝气”

  近日,三星堆博物馆推出的川蜀麻将摆件走红网络,四个青铜小人围坐一桌打麻将,写实又可爱。工作人员介绍,青铜小人除了打麻将,还有蜀绣、功夫茶、变脸等形象。这一系列文创产品是将文物与四川民俗习惯结合,后续还会推出以四川美食为主的系列。(7月2日《潇湘晨报》)

  @范德洲:几年前,故宫的文创产品火爆一时。其中,以雍正帝御批奏折中的批文为灵感来源、印有“朕笑而览之”“凡事勤问多学”等批文的书签,从皇帝批阅奏折的视角出发,批语内容与阅读情境完美契合,让人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因而大受欢迎。文创产品的“接地气”,不仅需要走下“高冷”的云端,更需要因地制宜,注重本土化,以产品的地方特色和人文气质吸引消费者。三星堆博物馆推出的川蜀麻将摆件就是一次极富借鉴意义的创举。“麻将”这一元素的融入,能让本地民众产生“一见如故”的强烈认同感,又让全国各地的受众体会到当地的休闲文化魅力。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文创产品更“接地气”,就一定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